企業社會責任與中國系列評論【三】
農民工、學校教育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
撰文│魏明德
圖片提供│魏明德【作者與農民工在四川家鄉的子女合影】
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特別重視和農民工子女相關的教育專案。同時,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教育機構也一直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品質和就學數量等問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與企業公司執行的策略直接相關。因此,針對工作地點、社會福利、培訓計劃以及勞資合約,公共部門或非政府組織也監督企業公司如何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議題。大約的形式包括提醒業者注意員工子女可能碰到的問題(不管農民工子女留在家鄉或是隨著農民工來到城市),並鼓勵業者參與教育計畫或其他創舉。農民工子女教育已成為管理策略和全球性關注相互交織的一個典型課題。在這裡,我們將提出一個公益計畫案例詳加闡明,讓我們瞭解如果企業公司對社會環境具有深刻認識的話,將更有效地制定內部管理策略,以及決定企業投身社會慈善計劃的方式。
城市農民工子女的數量比農民工的數量更加難以估計,因為眾多農民工的孩子並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人們推測城市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已達兩千萬名,占中國兒童總人數的十五分之一強。(註1)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1年隨著父母外出工作遠離農村家鄉又處於義務教育年齡的兒童共計一千兩百六十萬名,比2010年多了九十三萬八千名兒童。(註2)大部分的農民工子女都住在大城市裡,尤見中國南部和東部地區。超過60%的農民工帶著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分之一的農民工子女出生在自身居住的城市,三分之一在出生的大城市居住至少五年的時間。(註3)然而,他們在城市列屬二等公民,面臨就學和醫療的體制障礙,並且飽受社會歧視。
有的父母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時,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形成一群數量更為龐大「留守兒」。根據2008年全國婦聯的一份報告指出,留守兒計有五千八百萬名,占農村十七歲以及十七歲以下人口的21.72%。(註4)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1年學齡留守兒計有兩千兩百萬名,較前一年減少七十一萬兩千名。(註5)比起城市人子女,農民工子女往往有較高的輟學率、較低的就學率,以及較低的畢業率。(註6) 眾多農民工子女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約有四分之三的年齡處於小學階段(註7),而十二歲以上農民工子女的就學率普遍低落。 (註8)眾多農民工後代的青少年子女選擇返回家鄉,或選擇在城市開始工作。
對於讀得起高中的農民工後代,他們面臨著無法參加非戶籍地高考(大學聯考)的困境。這個現象不僅意味著一趟歸鄉的高價旅程,也表示因為地域配額的限制,他們進大學的機會比其他人渺小。在過去幾年來,一些農民工「集體造訪」教育部,目的在於請求取消高考的戶口限制。2012年8月落實一項新的政策——這是繼2001年和2003年後第三個實施的政策——但在短期間,但若說要做到完全取消戶口限制的可能性並不高,尤其對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諸如北京、上海和珠江三角地區。(註9)
在農民工自行管理的私立學校,常有由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對眾多農民工家長而言,農民工學校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在這些學校裡,學費不但在家長可承受的範圍之內,而且在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之間,以及在農民工與學校校長、老師之間的相處也較為容易。然而,多數的農民工學校達不到基本的安全標準,例如校舍、設備和食品的品質等,不足以吸引或留住合格教師。低素質的教學團隊和師資的高流動率嚴重影響學習品質。學生確實學習到基本知識,但他們的學業成績遠遠低於同年級的公立學校學生。(註10)
由於上述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難處、城市撫養孩子的高成本,以及城市工時長等原因,大多數農民工選擇把孩子留在家鄉,留給祖父母或其他親屬撫養,尤其是幼童或青少年,成為留守兒。留守兒的學校生活乏人關心,學業成績往往落後同班同學,輟學率也較高。除了學業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缺乏和父母的相處,面臨各種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女孩似乎比男孩付出的代價更為沉重。與男孩相比,父母往往較少帶女孩到城市,女孩接受的教育機會較少,同時也要在家鄉做更多家事。(註11)
大家都越來越認同教育是讓農民工子女更好融入城市的主要方式,某些基金會和企業公司已開始贊助相關計畫。例如,2011年6月,安利公益基金會創立,該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個由各跨國企業公司在民政部的直接監管下成立的私人基金會,同時推出三大專案——陽光助長計劃、彩虹支教計劃、春苗營養計劃,來幫助農民工子女。(註12)
安利公益基金會由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捐資一億元人民幣,基於《基金會管理條例》所設立。(註13)安利公益基金會旨在幫助農民工子女,為他們創造居住、學習以及成就自我與他人的環境;培育高標準且願意奉獻的志工組織;透過研究、合作和交流,確實推廣中國慈善事業的健康成長與永續發展。(註14)
春苗營養計劃在中國中西部留守兒高度集中地區的寄宿學校設立「春苗營養廚房」,培訓廚房管理部門,為貧困地區的鄉村寄宿學生提供更好的營養。(註15)
陽光助長計劃設立「陽光文化活動室」,將在頂尖學校任教的優秀教師聘請來為農民工子女課後授課,使得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能夠與城市社會整合。(註16)
彩虹支教計劃為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留守兒提供教育協助,贊助中國知名大學的大學畢業生或是研究生的志工來教育留守兒,同時為留守兒創造更多機會,諸如改善學校設施,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舉辦休閒與體育活動等。(註17)
註釋
註1 ATTANE, Isabelle, Au pays des enfants rares. La Chine vers une catastrophe démographique, Paris, Fayard, 2011, p.182.《衛報》有類似的估計(1900萬),<上千萬農民工子女得不到教育>,2010年3月15日。
註2 <中國有1260萬農民工子女>,《中國日報》,2012年9月5日。
註3 Isabelle Attané, op.cit., p.182.
註4 <上千萬農民工子女得不到教育>,《衛報》,2010年3月15日;<中國被建議成立國家留守兒童委員會>,《新華社》,2008年月9日。
註5同上,《中國日報》,2012年9月5日。
註6同上,《中國勞工通訊》,2009年。
註7同上,《中國日報》,2012年9月5日。
註8胡碧穎、森特‧裘蒂絲,<中國農民工子女教育:挑戰與前景>,《幼稚教育》,第37卷第6期,477-482頁。
註9同上,《中國日報》,2012年9月7日。
註10同上,《中國勞工通訊》,2009年。
註11李丹柯、曾滿超,<中國農村教育的家庭決策與性別不平等>,《國際中國研究雜誌》,第1卷第2期,2003年,224-248頁;譚琳、宋月萍,<性別是否影響?理解中國當前義務教育不公平>,《亞洲兒童性別歧視》,本地治理,全印出版社,207-224頁;MONTEIL, Amandine, “Éducation : la longue marche des Chinoises”, in Chinoises au XXIe siècle. Ruptures et Continuités, Marylène Lieber et Tania Angeloff (eds), Paris, La Découverte, 2012, pp.43-62.
註12《企業公民在中國的重大突破》,安利官方網站,2011年6月6日。
註13來源:安利公益基金會,
http://www.amwayfoundation.org/en/cf_intro.html
註14來源:安利公益基金會,
http://www.amwayfoundation.org/en/cf_mission.html
註15來源:安利公益基金會,http://www.amwayfoundation.org/en/cf_xiangmujieshao.html
註16來源:安利公益基金會,http://www.amwayfoundation.org/en/cf_xiangmujieshao2.html
註17來源:安利公益基金會,http://www.amwayfoundation.org/en/cf_xiangmujiesha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