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神聖城界以外看見武裝軍隊也同樣是瀆神的;
朱彼得的祭司也極少擔任執政官,因為戰事往往委託給執政官。
同樣的,朱彼得(的祭司)不得發誓;
除非是未鑲(寶石)的開口指環,否則他也不得戴戒指。
除聖火外,他不得在自家以外點火。
若有被捆綁的人進他家,這人應該鬆綁,用(屋)瓦割開繩索,推出門,趕到街上。
他不應在圓錐帽、腰帶或衣服上佩有任何花結。
假設有人要被拉去毒打,卻撲倒在他腳前求饒,這一天裡鞭打此人便屬罪不可赦。
除了自由平民,誰也不得為朱彼得(的祭司)理髮;
朱彼得(的祭司)不得碰到或說到山羊、生肉、常春藤和蠶豆。
他不得穿過葡萄枝搭成的拱門。
他睡的床要用細泥抹床腳;(而且他)不得連續三夜睡別的床,別人亦不得睡他的床;
床角要放一只裝有儀式用糕點的盒子。
朱彼得(的祭司)剪下的指甲和頭髮要埋在盛產果實的樹下……
他的妻子若去世,就要免去他的祭司職務;
除非一方死亡,否則祭司的婚姻永不得中止。
他不得走近放有焚屍柴堆的地方;他不得碰觸死人;不過,參加葬禮不算罪過。
這篇短文帶有陳述法律規定的筆調,充分顯示出朱彼得祭司的神聖性。與別的印歐文明相比(如印度),像這樣通過某些神職人員的禁忌而強化的神聖性,在羅馬已愈來愈罕見。羅馬以政治調控宗教權威,不可能形成類似印度那樣的婆羅門種姓制度。因此,朱彼得祭司無疑代表了某種倖存下來、極為古老的社會等級──唯其古老,所以更具魅力。
圖說
這座位於黎巴嫩巴貝克城(Baalbek)的朱彼得神廟是整個巴貝克神廟區最主要的建築物,它是位於此區最高處的科林斯式建築,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建造完成。歷經歲月及戰火的摧殘,如今的神廟僅剩六根大石柱,以及四周的斷垣殘壁。儘管最初的莊嚴雄偉已經不再,但是從殘存的石柱遺跡中仍可看見當時的榮耀。
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本文亦見於2011年2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帝國之暮,神國之曦
想知道更多精采內容,請購買本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