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期超時工作,四處奔走為鄉民看診,這位眾人口中的超人醫師終於不支倒下。
但就連人躺在救護車上,徐醫師擔心的,也不是自己身體的安危。他一心掛念的,都是達仁鄉的民眾,「我倒下了,他們怎麼辦?他們要找誰看病去?」
太陽之子的誕生
時間回到1967年的台東。
在很久以前,台東的大武山上,調皮的太陽在陶甕裡生下兩個蛋。一個蛋孵出了可愛的男孩,另一個蛋孵出了美麗的女孩。他們就是原住民排灣族的祖先,而排灣族人就是太陽之子。
達仁鄉的居民大多是排灣族的原住民,耕種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由於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年輕人大多很早就離開了家鄉。
徐醫師就是一個生長在達仁鄉最偏遠山區部落的小孩。徐醫師的爸爸是部落裡少有的天才,在教育相當落後的原住民部落,靠著自己的力量一路念到師專畢業,在台東縣任職國小老師直到退休。
在爸爸的教導下,徐醫師從小就功課優異。因為住在偏遠地區,醫療設備落後、看診不便,讓徐醫師的妹妹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徐醫師為了改變這一切,不要讓同樣的悲劇繼續發生在自己的家鄉,便努力學習成為一名好醫師,並回到家鄉推動急診服務,引進新的技術與設施。
看不見卻存在的弱勢
在某個週五的早上,最近一年來三不五時就會跑來衛生所的朱老伯又來報到,他說自己腹部上方有點疼痛。徐醫師扶他躺上診療床,做完觸診後,徐醫師直覺懷疑他的肝臟出了問題,於是替他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掃瞄結果發現他的肝臟部位果然有不正常的影像,可惜衛生所現有的超音波儀器解析度不佳,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只好請朱老伯到醫院做進一步的精密檢查。
想不到朱老伯居然對徐醫師說:「主任,我年紀一大把了,生活不方便,又沒有交通工具,身邊也缺乏親人照料。如果我的病況衛生所沒辦法治療,我也不想再花時間到醫院接受折磨,寧願就死了算了。」
聽到這話,徐醫師好似被人迎頭打了一棒,心中湧起一股激動的情緒,這語氣是如此的熟悉。這幾年來,每當遇到衛生所無法處理,必須轉到醫院的病患,他們礙於現實考量,都會有類似的回應。
長期處於缺乏醫療資源的環境,又是不被關注的弱勢,這種聽天由命的豁達性格,看在徐醫師的眼中格外心酸。每每聽到這樣的回答,徐醫師除了搖頭嘆息外,也想問上帝:難道窮苦人家就沒有生病的權利?人世間的公平正義又在哪裡?
了解病患真正的需要
有一次村辦公處廣播著:「各位村民,今天村莊有巡迴醫療,要看病的民眾請趕快到衛生室來。」接著就看到一大群老人家蜂擁而出,邊走邊說:「醫生來了,我們趕快去看病。」
但沒多久,又看見原班人馬垂頭喪氣地走回來。其他沒去看病的人就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去看診嗎?怎麼那麼快就看完了?」老人家回答:「不是我們的徐醫師,所以我們就折回來了。」對方納悶地問:「不是一樣都是醫生嗎?有什麼不同?」老人家堅定地搖頭說:「當然不一樣,只有徐醫生才了解我們的病痛。」
又有一次在新化村做巡迴醫療時,遇到了患有失智症的雲婆,徐醫師還在納悶許久不見,雲婆是否還記得他。想不到聊了幾句,她彷彿又恢復了神智,開心地說著:「是你啊,徐主任。」徐醫師也笑了,又接著問她:「好久不見,最近身體好嗎?有沒有繼續吃藥?」
她頭低低地說:「沒有啊,又沒有人幫我取藥。」一聽到這話,徐醫師又心疼地握著她的手。
每一段情節、每一個故事,都讓徐醫師感慨良多,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在眼前的事。每天晚上回到家,一想到病患無助與渴望的眼神,心中就充滿無奈。徐醫師終於明白,比起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偏遠地區的民眾更需要的是願意跋山涉水、傾聽病患心聲的醫生。相較於先進的醫療技術,部落鄉親更需要的是可以依賴心靈、託付生命的安定感。
醫師生涯的最大考驗
由於他的傻勁與拼勁,24小時的急救站、夜間及假日門診、巡迴醫療陸續成立,就連原本破舊的衛生所,也有了嶄新的面貌。
就在一切看似步上軌道的時候,殘酷的命運卻重擊了徐醫師。還來不及看到自己一手推動的醫療大樓成立,徐醫師就因為過量工作而中風倒下。
這一次的重創,讓徐醫師失去左邊身體的功能。生病後的徐醫師,剛開始去醫院看病及做復健時,都會隱瞞自己醫師的身分。因為他覺得醫生教導病人要照顧身體,但自己卻變成這個樣子,根本是個不及格的醫師。
希望徐醫師重回工作崗位的,可不只徐醫師一個人,還有所有思念徐醫師的鄉民。當徐醫師病倒,有許多人默默為他祈禱、流淚。甚至還有為徐醫師感到不捨的病患,對著他說:「醫生,當年是你把我救回來的。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在你救活我的三天後,就聽到你倒下的消息。當時我哭了好久,暗中埋怨上帝,為什麼倒下去的人不是我,而是你這個照顧病人的醫生?」
在這一刻,我們看見最動人,早已超越醫病關係的互信情誼。
心繫村民,重新振作
在這段人生的低潮,徐醫師也曾經問上帝:「為什麼要讓我倒下?」結果在一次的看診中,看到中風病人的微笑,讓他體會到上帝讓他倒下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讓他更能體會病患的苦難,更能感同身受病人的痛苦。
「如果我不重新振作,以後如何教導病患尊重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不繼續服務大家,怎麼能對得起村民對我的支持與打氣?」
於是,雖然他的身體不像以前靈活,但是部落裡的居民還是要他看診。休養六個半月後,徐醫師決定重回達仁鄉服務。而他也更能體恤病人的心情,不但醫治身體的疾病,更傾聽他們的心聲。
這段遭逢打擊的日子,難免有挫折感、有低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但是,每當徐醫師看到病人對他的需要、信賴以及真誠的關心,終究讓他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對於醫生的職責,徐醫師有了更深的體會:「一位好的醫生,不僅要會『看病』,更要能『看人』,知道病患真正的需要,才能對症下藥,讓他們早日康復。這段生病的經歷,讓我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需要。」
堅持夢想,永不放棄
回首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衛生所在各項軟硬體都有長足的進步,更獲取廣大民眾的信賴。不過徐醫師還是常常在想:「我真的做到了鄉親對健康的期待與需求嗎?鄉親對醫療的真正需要又是什麼?」
這些成就,只是當初夢想中的一部分。徐醫師更大更遠的理想,是讓更先進的醫療儀器和更完整的醫療團隊,進入數十年來最偏遠的醫療荒漠。
在講究成本效益的現代社會,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人會願意把經費花在這個人口不到萬人的偏遠山區,也沒有優秀的醫師願意忍受微薄的薪資來到這個窮鄉僻壤。但徐醫師跨出了這一步,為偉大夢想完成了初步規畫。為了守護家鄉,未來他依然會朝著這個夢想前進,堅持永不放棄。
撰文/王志銘
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本系列文章由文向教育基金會提供,內容出自生命教育系列影片及故事書《擁抱~燦爛在陽光下的大樹》。藉由十三位志工無私奉獻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價值,無償的愛!
文向教育基金會 http://www.weshare.org.tw/
相關影片線上直播 http://www.youtube.com/user/hugbigtree
FaceBook 關鍵字 擁抱生命志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