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舞姿男女有別
人們對太平洋文化有許多刻板印象,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草裙舞女郎。也因為如此,一般人會以為太平洋群島的舞蹈皆由女性負責,且多屬娛樂性質。的確,想在此地以跳舞維生的人必須涉足觀光產業,但當地舞蹈始終跨足藝術與政治兩個領域;這點從針對男女性設計的性別互動、身體動作與服裝等舞蹈規則中即可觀之。
在多數太平洋群島社會裡,男女各有獨特的舞姿,在儀式或慶典中尤其明顯。以斐濟、東加和薩摩亞的舞蹈為例,男性的舞蹈通常幅度大、張力強,甚至帶點侵略性,有許多跳躍或開腿站立的動作;反觀女性則比較保守優雅,雙腳併攏、幾乎從不離地。雖然在薩摩亞與其離散的社群中,處於兩性外的第三性(fa’afafine)有時會跳女性的舞步(註),但一般而言,大洋洲的女性鮮少從事男性的舞蹈。至於玻里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的部分地區,則可接受年長女性表演深具挑逗性的動作,反倒是年輕舞者較為保守。此外,基督宗教的道德價值觀已經融入太平洋地區大多數的表演中,造成部分較少人跳的舞種消失,而女性的身體在舞蹈中也多有遮掩。
當代舞蹈解放女體
有別於具有清楚儀式、對動作與服飾規範甚多的傳統舞蹈,當代的太平洋舞蹈在界定上顯得寬鬆許多。這其中包括源自斐濟、 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夏威夷、澳洲與紐西蘭等地的新興舞蹈:它們包含當地原有的聲音、符號與肢體語彙,不過動作比較自由,露出的身體部位也比較多。
傳統太平洋舞蹈中,女性的下半身有其神聖與禁忌,且多半穩穩地站在地上。在當代舞蹈裡,女性則可旋轉與跳躍、抬起或踢高腿部,甚至跨越空間與地方限制,將身體投向天空。部分舞蹈表演更加入嘻哈(Hip hop)的成分,充滿大幅度的舞動、滾動及體操性表演——這些都是太平洋地區女性過去鮮少嘗試的動作。越來越多的女性表演此類舞蹈,或許讓當地長者開始有所警覺,但許多團體也開始接納這種表演方式。
風格題材漸趨多元
由於許多太平洋傳統舞蹈的敘事架構並不明確,當代表演團體在講述故事時,通常會混合太平洋該區與世界各地的詩歌及音樂。例如由艾倫‧阿洛(Allan Alo)所主持的大洋洲藝術文化中心(OCAC),便以當代太平洋舞蹈風格而聞名,且擁有相當多元的創作主題,包括薩摩亞女戰士「納芳諾」(Nafanua,意為「拯救之神」)的故事、家庭暴力、愛滋病與環保議題等。
至於斐濟首都蘇瓦(Suva)的「索巴那‧香奈爾舞團」(Shobna Chanel Dance Group),則賦予當地印度裔的年輕女性諸多機會,讓她們結合斐濟與印度文化的題材、動作與音樂,在充滿歷史與種族情感的環境中創作和表演,其作品廣受好評。
融合古今創意十足
此外,雪梨的「拉娃姊妹舞團」(Lava Kinship)中,來自東加的陶莫(Taumoepeau)家族兩姊妹拉泰(Latai)與賽妮(Seini)結合了受到東家女性先祖啟發的敘事詩與現代舞蹈動作,展現太平洋族群在離散下的生活。
位於澳洲北部的達爾文市(Darwin),由巴布亞新幾內亞裔導演茱莉亞‧葛蕾(Julia Gray)主持的「蘇娜美克太平洋島表演團」(Sunameke Pacific Island Performance),也同樣以散居海外的太平洋島民生活為創作主題。茱莉亞與尤拉(Yola)兩姊妹身兼歌手與舞者,在表演上結合家鄉梅克奧省 (Mekeo)的舞蹈傳統知識和現代舞蹈訓練,同時吸取東加、薩摩亞、大溪地等地的表演特色。「蘇娜美克」近期的兩部作品《Fai’a》與《 Vavine》皆是對某位女性先祖致敬:這名女性運用妙計,讓一個男獵人向她展現所有的舞者,並交出自己的服裝。這些表演不僅寓教於樂,更巧妙地融合了現代與傳統的風格。
上述這些舞團在現代的框架中,為古老傳統增添新的元素,藉此挑戰大洋洲的性別關係與島國文化的傳統界線。它們表達創意的方式與背後隱含的可能性,值得我們仔細欣賞與研究。(編按:本文節編自作者於2008年為在斐濟舉辦之展覽出版品《Vasu: Pacific Women of Power》所撰之短文〈Women Dancing Culture〉編譯而成。)
註釋
Fa'afafine是薩摩亞特別的文化現象,用來指稱從小帶有女性特質的男孩。這些男孩的父母從小就辨識出他們在性向上的特點,當成女孩或「第三性」加以撫育。外人經常把Fa'afafine視為男同性戀,但其實Fa'afafine交往的對象有男有女,而他們也會彼此交往。
翻譯│林虹秀 攝影│斐立安‧法蕾萳(Vilian Val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