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我到菲律賓旅行時,才剛從壯麗的梯田下山,便看到街頭販賣的報紙,皆以顯著版面報導「缺糧危機」,原來產米之鄉也出現缺糧恐慌。
當時媒體大幅報導全球糧價飆漲,即使是暫無糧食問題的中國媒體,也思索中國這個「糧倉」還能維持多久。只有台灣,感覺像置身事外。
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同樣處於相互牽動的世界糧食體系中,如何在「糧食戰爭」中置身事外?
體系背後有黑手
去年糧價大漲,原因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大增,又因氣候的緣故,使糧食大國出口量銳減。再加上許多稻農轉種報酬率高的生質能源作物,以致稻米產量縮減。另外還有農地短缺、世界人口持續增加等原因。這些問題無法單獨解決,因為它們不但環環相扣,也日漸加劇――畢竟影響世界糧食體系的因素相互牽動。
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糧食戰爭》給了相當立體且有系統的說明。《糧食戰爭》的副標為「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清楚點出「食物」背後龐大的運作系統:從產地、加工、市場,到你的餐桌,雖然食物看起來只是在一條單向輸送帶上傳送,但這本書告訴讀者,每一個環節都夾雜複雜的結構,也有相當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後,則有各種隱形的政治經濟權力運作。
轉手利潤何其多
以咖啡為例。咖啡是價格不低的飲料,在國際貿易中,其貿易量僅次於石油原料產品,會讓人以為咖啡農獲利甚多。殊不知咖啡生產像是食物界的「血汗工廠」,價差驚人。所謂「coffee is blood」(咖啡是血),是社會運動者的共識。
書中説明:咖啡豆從被摘下,到成為消費者手中的咖啡,至少要經過150次轉手,經手者並由過程中取得利益。
從咖啡豆種植、收成、中間商、加工廠、出口商、企業,再到我們面前的一杯咖啡,其中握有最大權力、操控這段「旅程」所帶來差距的人,正是自由貿易之下的大型企業:他們訂定交易條件,從出口商直到咖啡農都受其壓榨。所以烏干達的咖啡農說,一公斤咖啡豆只能賣14分錢;而雀巢公司烘培出的咖啡豆,一公斤價格則為26.4美元。
作者以食物體系的「沙漏」,來形容如此不合理的現象:農民與消費者處於沙漏兩端,為數不多的大企業,則是中間的「瓶頸」。他們透過規模經濟的遊戲規則取得最多利潤,也剝削農民最多。
對抗權力戰爭起
當然,咖啡只是其中一例,這本書絕非只是簡單的「食物製產過程」路線說明。作者領著讀者,從農田與農民的問題開始,以各項調查資料,論述自由交易市場下的農業困境與農民生存戰爭。書中透過文化、經濟與國際政治等角度細剖問題,並陳述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糧食戰爭》內文始於農民自殺,談起他們承受的不合理對待與痛苦,推翻並否定一般人對農村天真純樸的和樂想像,轉而訴說來自各層面對農民的壓迫。所以「糧食戰爭」就是農民的生存戰爭。
不僅如此,這也是一場消費者對抗權力擁有者的戰爭。《糧食戰爭》細論「食物旅程」的終站,便是消費者的生活「選擇」:消費者看似擁有選擇食物的權力,然而,不論是不清楚食物來源,或是被誘導吃下不健康的食物,甚至是陷入超級市場的「選擇迷思」,消費者其實是在被限制的選擇下,誤認自己有選擇自由。正如作者形容,超級市場像籠子,消費者的選擇自由誕生在籠裡。我們崇尚的消費自由,其實是商人規畫的產物。
例如我們在炎炎夏日,站在超商琳琅滿目的冰品櫃前,開心地「選擇」一種冰淇淋。然而,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缺乏選擇「無黃豆加工品」冰淇淋的權力,必須吃下卵磷脂這種添加物。讀《糧食戰爭》之前,或許我們都無從得知自己對食品選擇甚少;但讀了《糧食戰爭》,站在食品櫃前「失去自由」的感受日益強烈。
當時媒體大幅報導全球糧價飆漲,即使是暫無糧食問題的中國媒體,也思索中國這個「糧倉」還能維持多久。只有台灣,感覺像置身事外。
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同樣處於相互牽動的世界糧食體系中,如何在「糧食戰爭」中置身事外?
體系背後有黑手
去年糧價大漲,原因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大增,又因氣候的緣故,使糧食大國出口量銳減。再加上許多稻農轉種報酬率高的生質能源作物,以致稻米產量縮減。另外還有農地短缺、世界人口持續增加等原因。這些問題無法單獨解決,因為它們不但環環相扣,也日漸加劇――畢竟影響世界糧食體系的因素相互牽動。
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糧食戰爭》給了相當立體且有系統的說明。《糧食戰爭》的副標為「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清楚點出「食物」背後龐大的運作系統:從產地、加工、市場,到你的餐桌,雖然食物看起來只是在一條單向輸送帶上傳送,但這本書告訴讀者,每一個環節都夾雜複雜的結構,也有相當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後,則有各種隱形的政治經濟權力運作。
轉手利潤何其多
以咖啡為例。咖啡是價格不低的飲料,在國際貿易中,其貿易量僅次於石油原料產品,會讓人以為咖啡農獲利甚多。殊不知咖啡生產像是食物界的「血汗工廠」,價差驚人。所謂「coffee is blood」(咖啡是血),是社會運動者的共識。
書中説明:咖啡豆從被摘下,到成為消費者手中的咖啡,至少要經過150次轉手,經手者並由過程中取得利益。
從咖啡豆種植、收成、中間商、加工廠、出口商、企業,再到我們面前的一杯咖啡,其中握有最大權力、操控這段「旅程」所帶來差距的人,正是自由貿易之下的大型企業:他們訂定交易條件,從出口商直到咖啡農都受其壓榨。所以烏干達的咖啡農說,一公斤咖啡豆只能賣14分錢;而雀巢公司烘培出的咖啡豆,一公斤價格則為26.4美元。
作者以食物體系的「沙漏」,來形容如此不合理的現象:農民與消費者處於沙漏兩端,為數不多的大企業,則是中間的「瓶頸」。他們透過規模經濟的遊戲規則取得最多利潤,也剝削農民最多。
對抗權力戰爭起
當然,咖啡只是其中一例,這本書絕非只是簡單的「食物製產過程」路線說明。作者領著讀者,從農田與農民的問題開始,以各項調查資料,論述自由交易市場下的農業困境與農民生存戰爭。書中透過文化、經濟與國際政治等角度細剖問題,並陳述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糧食戰爭》內文始於農民自殺,談起他們承受的不合理對待與痛苦,推翻並否定一般人對農村天真純樸的和樂想像,轉而訴說來自各層面對農民的壓迫。所以「糧食戰爭」就是農民的生存戰爭。
不僅如此,這也是一場消費者對抗權力擁有者的戰爭。《糧食戰爭》細論「食物旅程」的終站,便是消費者的生活「選擇」:消費者看似擁有選擇食物的權力,然而,不論是不清楚食物來源,或是被誘導吃下不健康的食物,甚至是陷入超級市場的「選擇迷思」,消費者其實是在被限制的選擇下,誤認自己有選擇自由。正如作者形容,超級市場像籠子,消費者的選擇自由誕生在籠裡。我們崇尚的消費自由,其實是商人規畫的產物。
例如我們在炎炎夏日,站在超商琳琅滿目的冰品櫃前,開心地「選擇」一種冰淇淋。然而,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缺乏選擇「無黃豆加工品」冰淇淋的權力,必須吃下卵磷脂這種添加物。讀《糧食戰爭》之前,或許我們都無從得知自己對食品選擇甚少;但讀了《糧食戰爭》,站在食品櫃前「失去自由」的感受日益強烈。
----------------------------------------
《糧 食戰爭》(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拉吉.帕特爾(Raj Patel)著‧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譯
高寶出 版
2009年4月
----------------------------------------
更多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