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年代尋找和平希望
為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今年五月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宣布成立「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簡稱「利徐學社」)並舉辦「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國際論壇。論壇中邀請到全球倫理基金會秘書長施倫索格(Stephan Schlensog)博士進行演講。施倫索格博士特別強調不同宗教與文明間的對話,是尋求共同道德價值觀念的基礎,也是各民族和平共處的先決條件。《人籟》特別刊出施倫索格博士的演講,希望在以文化、宗教為名的殺戮、歧視仍普遍存在的今日,能為讀者帶來不同的啟示。
文明衝突論:自我實現的預言
美國著名政治理論家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於1993年勾勒了一份未來世界局勢的發展進程──該進程最初以問題的方式被謹慎地提出,之後卻被奉為外交政治的「新典範」──最後,它被稱為如今相當著名的「文明衝突論」。杭廷頓聲稱的「不同文明間的戰鬥──特別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真的是無法避免的世界局勢嗎?
身為五角大廈的顧問,杭廷頓並沒有完全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內部動力與各自文化的多樣性。顯然他對其中複雜的歷史糾葛、變易不定的轉型過程、雙方的交互豐贍與和平共處都知之甚少。根據杭廷頓危險的預測,在冷戰以後,他用「伊斯蘭敵人的形象」代替了共產主義敵人形象,為美國在冷戰後重新高度武裝及為未來戰爭營造有利氣氛,提供了意識形態的理論支援。
1992年,杭廷頓文章發表的前一年,亦即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美國「新保守派」思想家和政治家小團體立即開始著手準備「為確保近東石油儲備、美國霸權及以色列安全等問題」的「防戰」思想理論。在布希於2000年當選美國總統後,這場戰爭得到詳細計畫。史無前例的911大屠殺,更成了攻擊阿富汗和威脅進軍伊拉克的合理藉口;但這些都和所謂的「恐怖攻擊」沒有關係。最後,布希政府還是在2003年3月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可是,這些戰爭非但未曾在阿富汗、中東地區以及世界各地打敗恐怖活動,反而幫助恐怖主義廣為散播。雖然全球數百萬的穆斯林不斷譴責以伊斯蘭名義發起的任何形式的恐怖活動,但這場針對兩個伊斯蘭國家發起的戰爭早已蔓延到整個穆斯林世界,挑起無以言喻的憤怒與痛苦,並造成諸多穆斯林的強硬反對態度。今日我們得承認: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已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選擇衝突或選擇對話
我們能從這些事件中學得何種教訓?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和平共處是21世紀的關鍵問題。我們的選項已經很清楚:
──要不就是宗教間的競爭、文明的衝突和國家間的戰爭;
──要不就是在不同宗教與文明間塑造一個充滿對話、和平與理解的文化,作為世界和平的先決條件。
誠實而批評性的對話,並不是為了掩飾差異,或者是想推動宗教融合。而是試圖以彼此自我認識、客觀性和公平性為基礎,並清楚認識到造成分離與聯合的因素,來力求達到真誠的相遇與理解。
基於這個原因,我恭賀復旦大學帶頭成立「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簡稱「利徐學社」)──這是高瞻遠矚、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我希望你們的工作,能為文化和宗教間的相互理解作出有價值且有益的貢獻,並且讓兩者的角色在現代市民社會中愈顯清晰。
宗教文明對話的關鍵推動力
「利徐學社」主辦人在其籌辦文件「復旦宣言」中,有計畫地提到了19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會議」,此舉並非偶然。他們對這個會議的主張──且讓我引用他們的話:「以和平與合作的精神,在比較性的宗教研究以及宗教和文明間的對話上,賦予『關鍵的推動力』。」那麼,這個「關鍵的推動力」是什麼?這是件歷史性的大事:宗教史上,世界各宗教的代表首次對人類倫理的基本要素達成共識,而這些要素正是《全球倫理宣言》中所提及的。
許多人早已忘記是誰鼓吹並起草這一宣言,答案就是──孔漢思(Hans Küng)。早在1990年,孔漢思就出版了《全球責任:尋找新世界倫理》(Global Resposibility: In Search of a New World Ethic)一書,並逐步發展出以下的觀念:「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要能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除非學會去認同那些數千年來由各大宗教和人文主義傳統所提倡的『共同倫理觀的基本清單』(basic list of those shared ethical values)。」
孔漢思一直堅信,如果宗教間沒有和平,國與國之間就永遠不會存在長久的和平;然而若缺少對話和理解,宗教間也不會有和平。隨著靈性生活的實踐,學術交流和類似的活動,人們在「共同價值」裡發現了宗教對話的基礎;這樣的價值跨越了千年以來的文化邊界,把我們捆綁在一起。
照片說明:(上)為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舉辦的「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國際論壇,其目的在促進人類社群融合、民族和解、機構合作及不同宗教的共存與和諧。(攝影/張俐紫)
(下)不同宗教間,並非沒有對話的可能,因為我們仍能在差異中,找到共同信仰的價值。(照片提供/天主教真理電台)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容請見2010年7-8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想閱讀更多本月精采文章,請購買本期雜誌!
海外讀者如欲選購,請在此查詢(紙本版、PDF版、訂閱全年份)
心理剧之父──莫雷诺
莫雷诺(Jacob L. Moreno, 1889-1974)生於罗马尼亚的犹太人家庭,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他从少年时期便开始阅读神学与哲学书籍,并探索各种戏剧的手法。中年移民至美国後,他将心理剧发扬光大,并於1932年创造「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一词。之後,莫雷诺透过出版专业期刊丶组织专业学会丶举办跨国教学等方式,提倡自己的学说并使之盛行。
莫雷诺本人对宗教的浓厚兴趣,使得这种技法更能藉由角色扮演,让心灵得以超越现实。他也相当重视剧场的即兴特质,强调与观众和社会的互动;这让心理剧除了具备治疗的功能外,也经常被使用在各类团体组织的训练上,增强成员的沟通能力与向心力。
迥异於传统心理治疗「病患」与「医师」的区隔观念,莫雷诺在心理剧的手法中以「主角」称呼案主,辅助演出其他角色的人称为「辅角」,至於协助并导演行动的治疗师则称为「导演」。在心理剧的进行过程中,主角藉由导演与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来解决内心的困扰。
注:此篇在撰写时,特蒙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赖念华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照片为莫雷诺的故居(摄影/Todor Bozhinov)
本文亦见於2010年6月号《人籁论辨月刊》
想阅读本期更多精采文章,请购买本期杂志!
海外读者如欲选购,请在此查询(纸本版、PDF版、订阅全年份)
當福音劇和心理劇相遇
本書中提到的「聖經劇」(Bibliodrama)其實是作為一種探索自我丶激發內在創造力與潛能的手段;而實踐上則採用依納爵式靈修與莫雷諾式心理劇的技巧。這樣的選擇或許並非偶然——莫雷諾對宗教一向抱有強烈興趣,甚至還在心理劇中發展出名為「天主景」的手法,藉由扮演天主洞察自己生命的處境,或是提供撫慰與指引。
榮格,夢的解讀者
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是瑞士著名精神科醫師,也是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創始者。他對宗教很感興趣,也熱衷於分析夢境。榮格深受佛洛依德的影響,曾為精神分析學派的支持者,但後來他與佛洛依德在無意識的認知上產生歧見,兩人因此決裂。
心理劇之父──莫雷諾
莫雷諾(Jacob L. Moreno, 1889-1974)生於羅馬尼亞的猶太人家庭,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他從少年時期便開始閱讀神學與哲學書籍,並探索各種戲劇的手法。中年移民至美國後,他將心理劇發揚光大,並於1932年創造「團體心理治療」(group psychotherapy)一詞。之後,莫雷諾透過出版專業期刊、組織專業學會、舉辦跨國教學等方式,提倡自己的學說並使之盛行。
天主教大学的特殊角色
宗教机构常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普世高等教育的推展亦可见各宗教着力的身影。与一般学校不同,由宗教创设的教育机构,依其信仰精神,在教学研究外多半更强调真理的追求、人文精神的陶铸及道德的培养。其中由天主教教会建立并经营的天主教大学,其创立宗旨可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针对教会大学或教职员所颁布的《天主教大学规程》(Ex Corde Ecclesiae)或是《基督信仰的智慧》(Sapientia Christiana)两项宪章。
天主教大學的特殊角色
宗教機構常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普世高等教育的推展亦可見各宗教著力的身影。與一般學校不同,由宗教創設的教育機構,依其信仰精神,在教學研究外多半更強調真理的追求、人文精神的陶鑄及道德的培養。其中由天主教教會建立並經營的天主教大學,其創立宗旨可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針對教會大學或教職員所頒布的《天主教大學規程》(Ex Corde Ecclesiae)或是《基督信仰的智慧》(Sapientia Christiana)兩項憲章。
書評:炫目之後-《Q&A》
印度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的第一部創作《Q&A》,乍看之下是一部傖俗華麗、色彩繽紛的通俗小說,文字淺顯直白,不談哲理不吊書袋,沒有艱深的技法,但卻是一部出入現實巧妙轉化成文字的高明作品。小說以印度實境節目「誰將贏得十億元」(Who Will Win A Billion?)為軸,主角過關斬將挑戰的十二道問答題如同枝脈,每道題目都牽引出一則結構完整的短篇故事,而故事內容,則正巧映射主角離奇坎坷際遇中的某段記憶。
這個由同一人口述不同故事的手法,不免被拿來與《天方夜譚》相比。的確,出身印度貧民窟的《Q&A》主角倒敘的一生遭遇,就如同《天方夜譚》裡阿拉伯王妃編造的一個個故事,敘事綿密、題材巧妙、人物鮮明、寓意深遠。雪赫拉莎德運用懸疑的文學技巧,挑起國王(及讀者)的好奇。「她看見東方既白,黎明到來,就會小心翼翼地閉上嘴巴。」這段重複出現的短句,是《天方夜譚》的骨架,也是雪赫拉莎德逃過殺身之禍的武器;在《Q&A》中,這個骨架則是「按下播放鍵」的動作──透過節目錄影帶,播放出關乎故事梗概的一道道問答題。
然而,《Q&A》的讀者要一直到小說尾聲將近,才會慢慢明白貧民窟男孩挑戰益智問答節目的原由。而同樣也要到讀完整部小說,我們才能看清楚史瓦盧普埋得很深的伏筆所在,體會到他想傳達的宏遠深意。

小說主角命名為「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這個名字本身就串連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象徵,巧妙地將印度當地宗教的複雜與衝突熔接在一起。穆罕默德的經歷不僅只為表現小說人物必然有的命運多舛流離顛沛,也不止為了能夠解答那些天南地北千奇百怪的問題,正相反,作為縱觀全局的讀者(儘管是事後之明),我們可以看出書中那一道道題目,是史瓦盧普先布局預設主人翁的身世和際遇之後才產生的;而主人翁之所以必須出生入死經歷這麼多滄桑困頓,則是作者有意藉著他的腳步,帶我們見識印度社會的深層面貌。
穆罕默德終生流離失所,但他每一段駐居時刻的親身經歷或聽聞事蹟,恰正揭露了印度這片廣袤土地上政治文化的陳年痼疾──種族及宗教的衝突、階級及貧富間的巨大差距、官僚體系的顢頇腐敗,以及為了超脫痛苦和不幸而形成的冷漠疏離。
益智節目百科式的問題與來自貧民窟未曾接受正式教育的參賽者,也挑戰了「知識」的理性及神聖意義。主角宛如拼貼而成的人生,就像一張百納被,遠看是繁華璀燦的富麗風景,近觀則是一片片支離碎裂的社會切片。然而不管遠觀近看,整體而言,它提供了一幅浮世百景,包藏了歡笑悲愴柔情暴戾各種氣味和記憶,容許我們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印度這個古老國度的現代樣貌。
劇照提供/山水國際娛樂
----------------------------------------
《Q&A》(電 影《貧民百萬富翁》原著)
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著,盧相如譯
皇冠文化公司
2007年12月
----------------------------------------
本文亦見於2009年5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書評:杜撰真島──福爾摩沙變形記
漫天大謊成功偽書
撒瑪納札其實是法國人,真實姓名至今不詳。他年紀輕輕就在歐土開始行騙,偽造護照,用偷來的斗篷和手杖扮成朝聖者,乞討為生。後來索性冒充遠東國家的原住民,販賣異國情調與奇聞異俗。
《福爾摩沙變形記》原書名是「福爾摩沙史地記實」,原稿以拉丁文字寫成,被翻譯成英、法、荷、德等多種語言版本。
不可思議的是,此書出版時台灣屬於清朝管轄,當時已有歐洲語言出版品介紹台灣,更何況曾經占領台灣的荷蘭人退出,還不到五十年,因此歐人對台灣並非一無所知。
虛構史實別有用心
撒瑪納札一方面建造對於台灣的想像、虛擬工程,以及個人身世的拼圖,一方面又要記得自己假造出來的相關內容,除了擁有編劇天才,還要有過人的記憶力。如此勞心勞力,所為何來?論者因此懷疑,撒瑪納札另有用心,可能是藉以攻擊天主教的耶穌會,台灣的虛構事蹟只是作為個案呈現。
例如他寫道:日本統治下的福爾摩沙,全面壓制基督宗教,人民擁有宗教自由,唯獨不可信奉基督宗教。
為何日本人對基督宗反感若此?主要是耶穌會在日本人傳教的不當舉措所致。他們利用日皇的庇蔭,作威作福,激起日本人反感。信徒與異教徒之間對立,教會人士主張武力殺害非教徒,但因走漏風聲,教外人士先發制人,發動武裝政變,見到傳教士、教徒便殺害,皇帝也被推翻。此後基督宗教變成禁忌,教徒無法生存於日本,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也受波及。這一切都是耶穌會士所為。撒瑪納札用「陰險奸謀」來形容耶穌會士。可見結怨之深。
想像世界宗教紛爭
撒瑪納札後來在回憶錄中承認造假,偏偏法國一九八○年索爾邦大學教授指導出版了一套《環球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研究台灣的首要資料來源,竟然是撒瑪納札的著作。學術殿堂尚且打混若此,難怪撒瑪納札可以像金光黨一樣,騙得歐洲人團團轉。
內容既為虛構且近代已經知其不實,何以一再出版?因為此書代表歐人對東方國家的想像,同時反映了宗教紛爭的史實,有其參考價值。拿來當故事來看,也不壞哩。
----------------------------------------
《福 爾摩沙變形記》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撒 瑪納札(George Psalmanazar)著‧薛絢譯
大塊出版
2004年12月
----------------------------------------
本文亦見於2009年5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更多關於果子離
果子離的流離思索
台灣需要悔改
盧俊義認為我們的教育中有極大的偏誤。從幼稚園開始,我們教孩子競爭與仇恨。培養悔改認錯的能力,必須靠宗教教育。把宗教信仰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台灣才有希望。很多人以為宗教教育是在教人認識各種宗教,其實不是。宗教教育有兩個主題,一是誠實,一是憐憫,這是任何宗教的基本要件。
盧俊義的話語教我們學習悔改和寬恕、誠實和憐憫。
全文請見【人籟論辨月刊第46期,2008年2月】
附加的多媒體:
{rokbox size=|544 384|thumb=|images/stories/erenlai_cover_small/video_lochungi.jpg|}media/articles/Forgiveness_luchungi.swf{/rokbox}
捐款
捐款e人籟,為您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免費內容
標籤雲
事件日曆
目前有 6638 個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