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 恐懼流映
今年春天,墨西哥爆發新流感疫情;到了8月,全世界已有160個國家或地區出現新流感確診案例。在全球化的交通及貿易的推波助瀾下,新興傳染病以驚人的速度襲捲世界;同樣地,這些未知的新疾病,也以洪濤捲地之勢,帶給人類心理上極大的威脅。而我們要如何才能穿越恐懼,打贏這場微物之戰?
目錄
論辨空間
01 魔鬼在哪?
文/楊子葆
讀未來
04 天人菊與骰子的賭局
文/釋昭慧‧謝明瑞
06 救災,網路總動員!
這次風災台灣民眾透過網路展現驚人動員力量,宛如一場救災形式的革命,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新興的網路工具,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
文/大腸
大河之縣,全觀點
08 惜時黑金輝煌,今日慢活之鄉
文/陳慧瑩、李禮君
16 讀者迴響
專輯:恐懼流映
20 引文
透過交通工具與跨國貿易,病毒穿梭在不同國家與族群。面對四處流竄的可怕敵人,人類該如何打贏這場微物之戰?
口述/陳建仁 整理/林思慧
一部部流行的浩劫後電影,將人類對疾疫的恐懼轉化成具體的影像,而這是否真的是末世最深刻的預言?
文/張俐紫(Cerise Phiv)翻譯/林天寶
一旦被疾病獵殺,伴隨而來的將是被社會驅逐與被愛流放的恐懼……
文/鯨向海
34 穿越和平
2003年SARS爆發期間,和平醫院封院事件造成許成無辜的人因此喪命。六年後,拍攝紀錄片《穿越和平》的朱賢哲導演,及封院時人在和平醫院裡的林秉鴻醫師,帶領我們重新檢視悲劇背後的原因。
文/朱賢哲、林秉鴻
40 住南住北有差別──流行病傳播的地理因素
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幾乎各種傳染病都是南部比北部猖獗。讓我們翻開疾病的地圖,探索其間的祕密。
文/葉高華
恐怖的傳染病使人們驚惶失措,急欲探究真正的感染源。一旦究責的手指向了無辜的人,有時甚至造成比疾病更嚴重的傷害……
文/李尚仁
人文論辨
52 海格立斯與七頭蛇──思索人類生存七大危機
面對多重危機交疊,人類需要更全面的思考,才能迎接挑戰。
文/笨篤翻譯/沈秀臻
心靈地圖
62 祈禱與潛水
文、圖/笨篤翻譯/張令憙
68 終有雲開見日時
犯錯自新,最為困難。而簡廷顯的認真、拼命,讓他走出人生另一片天!
文/葉姿吟攝影/柯蕾俐‧楊鎮豪
作品
72 衣裝身世
文、攝影/杜阿眉
國際
76 生之劫,母親笑容背後的磨難
每一個生命的誕生、每一個母親的笑容,都得來不易……
文/陳文怡 攝影/周李隆德
影像與想像
84 不景氣,照樣瘋動畫!──2009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報導
文/lilou
92 質樸真誠話童年
有關運動題材的紀錄片,是否只能呈現勵志熱血等正面價值?
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廖敬堯提供我們另一種可能。
文/林木材
96 等待,或成全死亡
家人之間的愛能有多深,又需要多少犧牲?《姊姊的守護者》告訴我們,一個死神隨侍在側的家庭,必須面對的人性考驗。\
文/Fran
書評
100 無意識下的恐怖史學
文/余德慧
104 變形金剛的誘惑
文/雷恩
106 非得是英雄?
在《緩慢的人》中,柯慈安排他上一本書的主角進入這本新的小說。這是否透露柯慈對作家創作或生命的大哉問?
文/虹風
7月-8月 ─ 異眼心繪‧台灣意像
若只顧著仰望天空,哪裡看得到腳踩的土地?唯有在與自己、與他人的對話中,我們才能真正瞭解自己。本期《人籟》邀請來自海峽對岸的中國畫家李金遠及四位落腳台灣的異國人士,分享他們的台灣印象。順著他們的腳步、筆觸與心靈的眼光,我們展開一趟認識他人、瞭解自己的探索旅程。
(封面繪圖/李金遠)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更多陽光,更亮一點!
文/楊子葆
讀未來
04 電子城牆護台灣?
文/邱俊誠‧畢恆達
06 金融海嘯後的新興產業
文/洪德生
大河之縣‧全觀點
08 以文化之鋤‧耘生活之圃──看見文化生活圈
經歷了社區總體營造、地方文化館等諸多大型計畫之後,今日台灣的社區及文化政策如何跨出新步,耕耘出繽紛繁盛的生活文化苗圃?
文/陳慧瑩‧李禮君‧王本壯
18 讀友迴響
專輯:異眼心繪‧台灣意像
22 引文
24 其實是為了更瞭解自己
兩岸的人們互動越來越頻繁,但雙方的偏見究竟是改善了,還是強化了?在李金遠首度踏上台灣土地而畫下的幀幀創作之中,我們端詳他人眼中的自己,思索著瞭解與交流的真義……
文/楊子葆
漁船簇擁的南方澳、險惡的蘇花海岸與斷崖,以及色彩鮮豔、風格奇幻的「人之島」蘭嶼……那數百張寫生和其間悄然變換的畫風,透露了旅遊與文化交流的真實內涵。
文/李熱葵 圖/李金遠
47 台灣印象‧對照記
異文化是一面奇妙的鏡子,我們在鏡中看到他人,卻更理解自身。四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朋友,和我們分享他們眼中所映照的台灣。
文/林思慧
56 海島心繪──中國畫家遊台灣意趣選集
「四川很大,你不覺得我們台灣的日月潭很小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剛才我畫了一幅日月潭,妳看……」
「啊,真美!」
文/李熱葵 圖/李金遠
人文論辨
88 天璋院篤姬──站在歷史轉捩點上的日本女性
92 一部日本近代的「Herstory」
95 奧之細道──女人之路的風景
在歷史、戲劇和文學之間,我們一路窺探篤姬之生命力量與風景。
文/林水福‧sakuai‧唐辛子
心靈地圖
98 在廢墟中重建樂活村
當年,因震災而成斷垣殘壁的南投中寮,今日漸成為互助溫暖的老人樂活村。
文/葉姿吟 攝影/柯蕾俐‧楊鎮豪
國際
100 在柬埔寨,與和平締造者相遇
在經歷過赤棉政權的種族屠殺後,此刻正在復甦的柬埔寨有著許多「和平締造者」,他們以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方式犧牲奉獻,將締造和平提升到全新的層次。
撰文/林炳秀(Alice Lin) 翻譯/趙靜 攝影/Philong Soven
影像與想像
108 貧窮的尊嚴
導演回歸寫實主義,訴諸影像最直接的動人力量。這部以台灣社會底層為主題的電影,適切展現了貧窮的尊嚴。
文/686
114 心之囚籠
這一次,作家菲利浦‧克勞戴選擇用影像說故事。在謎樣的距離、若即若離的空間感中,我們探索一個女子受禁錮的靈魂。
文/李宛蓁
118 宿命慾望中的東邪西毒
十餘年前,王家衛匯集眾多當紅演員,耗費數年完成《東邪西毒》。如今,導演親自剪輯整理這部舊作。當年沒看懂的觀眾,現今是否看懂了?
文/梁家瑜
書評
122 小團圓的蒼涼情愛
文/果子離
124 遇見兔子,與自己
文/石芳瑜
6月 ─ 雙極北極熊及其他另類床邊故事
思考有種種方法,說故事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種。另類的故事,可能引發另類的提問,導向另類的思考,甚至獲得另類的解答。本期《人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另類床邊故事」,希望它能滋養我們的想像和眼光,讓我們分享一絲幽默與耐性,多一點大膽和狡黠,多一些天馬行空……
(封面繪圖/Kai)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找回迷路的靈魂
文/楊子葆
讀未來
04 新流感來了,我們怕什麼?
文/陳美霞‧彭明輝
06 競爭力不是考出來的
文/李偉文
大河之縣‧全觀點
08 體育好好玩──運動教育變辯辨
台灣近六成學生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是我們天生不愛運動?還是文化、政策因素使然?「玩運動」是我們扭轉舊思維,讓運動教育回歸正軌的起點。
文/申慧媛‧許義雄‧李禮君
16 讀友迴響
專輯:雙極北極熊及其他另類床邊故事
20 引文
24 雙極北極熊(一) / 雙極北極熊(二) / 雙極北極熊(三)
從前從前,有一隻有點矮胖的北極熊,這隻熊大概是《掠食性動物精神學會年刊》裡記錄到第一隻患有躁鬱症的北極熊吧!
文/笨篤 翻譯/那瓜 繪圖/Kai
34 手腕
他每次看著她,便隱約覺得她對香草決不寬貸的處置,應該與手腕上那既深又長的傷口有關……
文/笨篤 翻譯/那瓜 繪圖/小舞
36 一窩之鳥
那隻處處小心翼翼,又告誡眾鳥注意危險的鳥呢?
雖然他極度小心,處處警戒,卻還是被一隻飢餓的貓給吞吃了。
文/隆納德 翻譯/林春妙 繪圖/笨篤
40 白馬王子的心意(上) / (下)
隨著時間的流逝,白馬王子對白雪公主的感情已發展成真愛,「但是愛上一個已逝之人又能怎樣呢?」
文/隆納德 翻譯/林春妙 繪圖/那瓜
46 馬和老虎的悲劇故事
老虎喜歡吃馬,因此對馬來說,跟老虎生活在一起既不公平又十分危險……
文/隆納德 翻譯/林春妙 繪圖/笨瓜
50 小矮人志氣高
小矮人心裡清楚自己就跟其他人一樣好,但要讓巨人們相信這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做一件連巨人也做不好的大事情……
文/隆納德 翻譯/林春妙 繪圖/小舞
伊索講過一個故事,說曾有一隻驢子跟主人鬥智,最後被主人給打敗。他大概不知道那頭驢子後來又和主人鬥智了……
文/隆納德 翻譯/寧默 繪圖/笨篤
56 神奇手電筒
手電筒精靈啟發他們,改正他們的錯誤,引導他們學習,兩個男孩從來不敢對人洩漏這件事。這是他們兩人的祕密。
文/隆納德 翻譯/寧默 繪圖/笨篤
62 草原之王
獅子外型威武,被稱作叢林之王。然而就算有獅子住在熱帶雨林裡,也是為數極少,所以稱呼他草原之王似乎比較適當。
文/隆納德 翻譯/寧默 繪圖/笨篤
人文論辨
66 又來了!
70 死性不改的傢伙──邊緣型人格再探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上一刻可能愛你愛到死,下一刻卻想拿刀殺死你?!
文/施珮君
心靈地圖
74 助人,是一帖療傷良方
文/葉姿吟 攝影/柯蕾俐‧楊鎮豪
國際
78 世界一瞬,人間一刻──2009世界新聞攝影展得獎作品
作品
88 末世生活──陳克華詩作四首
影像與想像
92 當公主遇上王子
米歇.奧賽羅以六則寓言故事展現了另類童話風格:他們真的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文/陳怡菁
96 懷抱尊嚴的祕密生活
《橫山家之味》是小品心理劇的完美典範;而《東京奏鳴曲》看似寫實,卻有諸多哲理蘊含其中。
文/周星星
102 鮮血──亞美尼亞的記憶
《雲雀山莊的情人》以一個家族的生離死別,牽引出亞美尼亞人經歷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
文/鄭祿平
書評
106 光暗白夜行
兩位主角為了生存,遊走在「光亮」和「黑暗」之間的白夜。
文/uedada
5月 ─ 福爾摩莎的軸心時刻
十七世紀,大航海的時代,歐洲人向外擴張,引發世界秩序重組的時代。台灣也在這個時代與外界有了大量的接觸,台灣史自此轉向。本期我們與讀者一同遊歷十七世紀西班牙人殖民雞籠的歷史,由異邦人的書寫角度來看福爾摩莎史上關鍵的「軸心時刻」。
(封面圖片/雞籠古地圖複製本,台北利氏學社提供)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冬天的櫻桃
文/楊子葆
讀未來
04 G20 拯救世界了嗎?
文/魏明德‧劉孟奇
06 農村要再生,不要再見
文/張正揚
大河之縣‧全觀點
在暖化危機緊迫的今日,城市已超越國家藩籬,成為全球低碳轉型的要角。北縣誓言打造第一座低碳城市。然而在面對真相之後,我們尚須克服哪些挑戰?
文/申慧媛‧李禮君‧林子倫
18 讀友迴響
專輯:福爾摩莎的軸心時刻——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26 引文:從淡水紅毛城說起
28 文藝復興風的福島征服行動
荷蘭人以新海上霸權之姿在香料群島及日本競逐財富,在遠東對西班牙人造成莫大的壓力,促成西班牙人佔領福島,在雞籠建立了一個抗衡強敵的新據點。
34 前往雞籠的艱險旅程
為了迴避大員灣的荷蘭人伏擊,西班牙人自馬尼拉前往雞籠總是取道福島東岸,而那一路向北的航程,總是伴隨著惡劣的海相。
38 雞籠灣奪堡戰
1641年9月9日,最後一任聖救主城長官致信馬尼拉,萬分緊迫地通知菲律賓總督,荷蘭海軍艦隊已經兵臨城下。
42 盾不黑諜報活動
1629年8月,一艘荷蘭快艇前往雞籠灣探察敵情,當時所見所聞,還繪成一張戰略地圖而流傳至今。
44 傳教士筆下的馬賽土著
馬賽人,另一個消失在歷史中的福島土著民族。十七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艾基水與他們密切相處,在筆下留住了早期北台住民的翦影。
50 謎樣採金村,喋血東福島
西班牙人聽說福島東部有一座黃金礦山,不過在停留雞籠的年月裡,他們幾乎不曾履足那稱為Turoboan的謎樣之地。
52 遺誤的福島,巴洛克的幻滅
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對立互仇的西班牙與荷蘭,在這座名為福爾摩莎的島嶼上,畢竟還是命運相仿,難免一場巴洛克的幻滅。
58 我們的軸心時刻
我們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更加豐富了我們回頭看自己的眼光,拓展了我們轉頭看別人的視野。
59 感謝主,我們培養的人有能力造反!
西班牙籍的賴甘霖神父九十二歲了,已在台灣度過四十寒暑的他說,「一個傳教士必須認同他所生活的那塊土地。」
文/魏明德 翻譯/張令憙
人文論辨
64 弘法仗義──台灣社會運動的生命軌跡
在粘錫麟與曾茂興兩位勇者的生命故事中,我們看見活生生的台灣社會運動史。
文/何明修
心靈地圖
70 錯認
作品與現實人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時候作品讓你直接看到真實的人生,有時候是真實人生的倒影。
文/李熱葵
74 以笑顏重建人生
在「樂活村」裡,住著許多貧病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其中有個村民叫寶玉……
文/葉姿吟 攝影/柯蕾俐‧楊鎮豪
國際
78 貧窮仙境──尼泊爾
這個國家有種魔力,總是召喚我不斷重訪。但當我將目光轉向人們的生活,每每令我無比感傷……
攝影/周李隆德 文/葉姿吟
影像與想像
86 遺忘的記憶,戰爭的色彩
──訪《與巴席爾跳華爾滋》美術總監大衛‧波隆斯基
這部以黎巴嫩內戰為主題的動畫,不僅引領世人審視戰爭的悲劇,也打破一般人對於電影語言的迷思。
文/林莉菁
94 曠野的呼喚
原著像是流浪漢小說和冒險小說的混合體;但在西恩潘的電影裡,卻成了一則帶有神話色彩的成長故事。
文/梁家瑜
書評
98 炫目之後
文/傅科白
104 杜撰真島──福爾摩沙變形記
文/果子離
108 閱讀瑪格麗特‧愛特伍
文/陳正菁
4月 ─ 想像力改變台灣
在這一期《人籟》,讓我們暫且放下「如何培養想像力」的老生常談,也不去歌頌那些成功的偉人故事,而是將「想像力」還原到它最素樸的形式──想像力是一種心智的創造力。不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人心的力量都在此相互激盪,擦出新的火花。這是一趟觀看、思索、分享的想像之旅。
(封面繪圖/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想像力與團隊精神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4 是誰助長人口販運?
文/王鴻英
06 金融風暴下的重生之道
文/魏明德‧劉孟奇
08 讀友迴響
大河之縣‧全觀點
10 清河,而後青城——以永續思維勾勒治水藍圖
全方位治水是大河之縣的挑戰,更是全球的共同課題。本月我們以北縣治水作為起點,共同論辨「治水」與「治理」的全球危機與在地回應。
文/李禮君‧陳慧瑩‧李鴻源‧康德緒(Michel Camdessus)
專輯:想像力改變台灣
22 全麥蔓越莓葡萄乾核桃麵包
我想望著六十多年前台灣南部的那個女子,她的足跡一步一步地烙印在我騰騰的血脈中。
文/朝子
26 一顆小石頭的想像成真之路
回顧台灣史大師曹永和走過的歲月,我們目睹想像力可以使生命達到何等的高度。
文/劉承賢
一位政治家和一位藝術家,在土地與文化的經緯度中,創想出心目中的宜人城市。
文/陳凱劭
38 畫地自限的小地方
台灣社會對於「小」的追求,就是轉換視角,具體的在可親可愛的範圍內刻劃生活。
文/呂玨音
46 Part II 因為想像‧所以台灣
48 科學眼光下的島嶼家鄉
在嚴謹求真的科學領域,更需要想像力:你踩踏的土地曾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未來會有何等面貌?
文/葉高華整理/陳佩欽
54 想像:一個台灣囝仔的非現實人生
從母親體內的胚胎到雞皮鶴髮的晚年,安德烈如是想像一個台灣女子的人生。
文/李熱葵 圖/笨瓜
60 把拔,恩!
當大人開始打盹,孩子的想像力已經帶著他環遊世界……
文/幸佳慧 圖/潘昀珈
68 山中人
當想像逐漸取代記憶,他突然抬起頭來,看見了一個瘋狂而脆弱的世界……
文/張俐紫(Cerise Phiv)翻譯/陳敬旻 攝影/Roy Berman
人文論辨
72 歌唱人生四帖——紀露霞、洪一峰、潘安邦、洪小喬
從絢麗舞台到幕後人生,數不清的動人歌曲傳唱著,以永恆的熱情迎向未來。
文/石計生
心靈地圖
87 走出暗櫃,迎向彩虹
在歷經了種種歧視、誤解與壓迫後,他們勇敢出櫃。而社會呢?
文/葉姿吟 攝影/楊鎮豪‧柯蕾俐
90 人生三問
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如何活出我的生命?
文/孫效智
91 人生的終極課題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讓我們在淚眼與笑顏間,重新探索死亡與生命的真義。
文/鄭祿平
影像與想像
98 書寫的權力‧閱讀的慾望
慾望與權力的糾葛無關乎道德對錯,只關乎合不合法──時間的律法。
文/黃柏源
102 大人依舊需要的童話
波妞解除了你我精神上的武裝,將我們融入那海洋與陸地、水族及人類之間的美麗世界。
文/王誠之
書評
106 想像的底蘊
想像作家腦海裡的細小孢子,長成飽滿的文學作品,爆開來的孢子飄飄落在我們眼前……
文/傅科白
3月 ─ 訂做一個我 My Face, My Self
你喜歡自己的臉嗎?在人體器官中,「臉」和自我的關聯最為緊密。我們用色彩妝扮它,用霜膏塗抹它,甚至躺上手術台讓刀械切割、改造…本期《人籟》要請你在故事與影像的鏡子裡,靜靜地端詳自己的臉。因為,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轉變,無論我們的遭遇為何,最終我們所能擁有、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
(封面攝影‧肖像/關文軍)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接近死亡,擁抱生命
文/孫效智
讀未來
04 追憶聖嚴法師
文/丁松筠(Jerry Martinson)
06 選擇的自由
文/怡晨‧依莎貝爾
10 穿梭語言的象限
文/張俐紫(Cerise Phiv)‧林炳秀(Alice Lin)
14 有您的批評,人籟會更好
大河之縣‧全觀點
16 語文為半徑,畫世界大圓
這是全觀點的政策論辨台,以台北縣為基地,讓我們共同思索台灣的未來。
文/陳慧瑩‧魏明德‧陳佩欽‧張小笙
專輯:訂做一個我 My Face, My Self
26 引文
28 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我不後悔整型。但有時一早醒來,還是會擔心鼻子塌了……
口述/茵璇 整理/方嵐萱
32 追求完美的玩美女人
整型醫師手中銳利的手術刀,雕琢出的是女人想要的自己,還是社會想要的女性?
文/鄭婉君
38 握著手術刀的心理師──訪整型醫師鄭孝威
每一個前來整型的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文/李禮君
全世界最恐怖的恐怖主義就是怕老,而愛美也成了最激烈的裝備賽。
口述/鄭孝威 整理/李禮君
46 臉是我的生活畫布
每一次化妝,都像在作畫。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心情。
文/徐筱婷
從失去自己的臉到換上「別人的臉」,全世界首例「變臉手術」主角的極端體驗。
文/陳文怡
在這些狀似猙獰的藝術影像中,我們照見了自己的叛逆之心。
文‧攝影/潘云薇
人文論辨
66 看我,聽我,請
究是是誰讓孩子成為迷途少年?是他們自己、家庭,抑或整個社會?
文/施珮君
心靈地圖
72 走過死亡幽谷的天使
文/葉姿吟
76 天國的大樹
文‧畫作/笨篤
國際
82 弔詭的存在──從緬泰之間的克倫難民談起
在國家、爭戰與生存的夾縫之間,克倫族難民的困境亟需關注。
文/路易•大衛(Luis S. David) 譯/肖力
影像與想像
90 人同此心──江戶武士、自我追尋、現代國家與台灣焦慮
三個部落客針對三部電影,開展了一番饒富趣味的虛擬對談。
文/大腸、張小美、龍貓 整理/Nakao Eki、陳佩欽
96 航向漫畫星系──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報導
此項已有三十餘年歷史的活動,以創意巧思構建了這迷人的漫畫城。
文‧攝影/lilou
書評
102 砂村裡的燈光
文/吳明益
105 自然,是一條嚴苛的道路
文/方嵐萱
106 遠方的跫音──台日廣告社會學
文/王誠之
2月 ─ 現代巴別塔 . 學外語的藝術
過去,上帝藉著多語言破壞了人類的計劃;今日,以千百種語言之磚搭建而成的「現代巴別塔」卻成了人們學習的天堂。於是,巴別塔不是咒詛,而是祝福。進入一個個殊異而美麗的語言文化,讓我們體驗愉悅、挫折、挑戰與驚奇。我們此刻仍在建造,但不是通天高塔,而是一座座色彩繽紛的橋。
(封面作品/Slavomir Valigursky)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我們想念Bob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4 台灣需要公共電視嗎?
文/李偉文
07 以巴衝突何時了
文/徐正祥
12 讀友迴響
專輯︰現代巴別塔──學外語的藝術
14 引文
16 學外語是一種遊戲
在牙牙學語與翻牆探險的遊戲中,我聽見多采多姿的文化交響樂。
文/劉承賢
20 我們來做朋友吧!
想要分享和做朋友的心,是學好外語的動力與價值所在。
採訪/張俐紫、林炳秀 整理/李禮君、蔡函岑
24 全身細胞藝起來──向英語說YES!
這群原住民孩子,以他們的身體和熱情進入英語的世界。
文/陳慧瑩
32 阿啄仔學台語
阿啄仔說:學外語這麼好玩,這麼容易,這麼有用,你真的學不會嗎?
文/郝瑞(Stevan Harrell)
36 讓孩子和英語玩耍
透過聽故事、猜故事、編故事…讓英語融入孩子的生活。
文/黃又青
詩歌譯者猶如聲音的演員,需演出原作聲音神韻,方能達到翻譯的極致。
文/曾珍珍
若我當年沒有選擇讀日文,現在勢必過著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文/沈秀臻
56 辭典的時光隧道
大辭典宛如一棵樹,樹根深入多語的沃土,枝椏垂著文化的果實。
文/魏明德
62 斯人斯語──進入斯拉夫語文天地
過去,學俄文只能當外交官;現在,三個工作搶一個人…
文/李禮君
65 哈日‧知日‧「融」日──專訪政大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
她因為想讀歷史而學日文,更因為學了日文而改變了自己。
文/李禮君
68 巴別塔的奧祕與祝福
在永無休止的嘗試理解與翻譯中,人的奧祕逐漸顯示出來。
文/馬蒂(François Marty) 譯/吳龍麟
人文論辨
以最簡單卻又全面的方式,讓所有縣民得以享受文化與藝術之美。
文/陳慧瑩
心靈地圖
78 創作是我的宗教──妙莉葉.芭貝里專訪
妙莉葉‧芭貝里從令她傾心的日本,重新審視《刺蝟的優雅》及其間種種…
文/沈秀臻‧陳文怡
84 生命,永不枯萎
文/葉姿吟
人籟Studio
88 花卉畫中的拉斐爾
跟隨歐洲著名花卉畫家禾杜德的筆觸,品味藝術史上唯美的一頁。
文/徐筱婷
影像與想像
96 牆裡牆外‧幕前幕後
在這個民主學校,衝突不時發生,而這是必經的過程。
文/沈秀臻
102 潮浪來襲,極權再現
在「惡魔教室」,自由主義的理想抵擋不了獨裁的浪潮?
文/鄭祿平
書評
106 讀者的責任
文/李羏
1月 ─ 老年入門
人人都會老,你我都知道。但是,關於老,我們真正了解多少?根據經建會的預測,2017年的台灣,大約每七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而且台灣社會老化的速度將越來越快。越早認清事實,我們越能平靜地變老,有用地變老,優雅地變老。新年的第一本人籟,獻給那些尚未老、即將老,以及順老而飛的朋友。
(封面照片/邱盧素蘭女士提供)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危機的滋味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8 電腦與我
文/王麗
09 景氣寒冬中的自行車
文/劉孟奇
10 死刑:報復或正義?──慶祝《人權宣言》六十週年座談會報導
12 讀友迴響
專輯︰老年入門
14 引文
16 你我正在變老
讓我們帶著微笑與自信,優雅地迎向老年生活!
文/楊培珊
一位傳統家庭主婦在邁入人生黃昏之際,歡歡喜喜跨步逐夢…
文/陳文怡
26 年老的滋味
年老意謂種種失落,抑或是蛻變的契機?答案就在一念之間。
文/莉許(Denise Lallich-Domenach) 譯/楊麗貞
34 銀髮熟年之生命風景
聆聽三位影劇及廣告界的知名長者,分享他們看待生死的睿智與豁達。
採訪/大好工作室《銀髮熟年》節目 整理/李禮君‧方嵐萱
38 我無法想像老年
逐步走向暮年途中,我仍無從想像老之將至…
文/新井一二三
42 以愛填補失去的記憶
即使長輩因失智而遺忘了親愛的家人,我們也永不會遺忘、忽略他。
文/吳佩蓉
48 莫讓黃昏變深藍
老年憂鬱症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忽視它的存在。
文/林信男
50 讓老人笑起來──進入他們的時代
透過藝術、透過述說,我看見他們最美的生命光采。
文/康思云
54 颱風天的牽掛──鏡頭下的「老」故事
透過導演的雙眼,長者的生活悲喜,一幕幕悄然顯影…
口述/符昌鋒 整理/陳文怡
59 我們都是老人的拐杖
除了家人,居服員是協助老人在家頤養天年的天使。
文/方嵐萱
人文論辨
60 人性試煉場──歐希皮德悲劇的交互暴力與人生真相
古希臘劇作家歐希皮德透過其悲劇,對人類的生命狀態提出沉重疑問。
文/林崇慧
心靈地圖
82 望見彩虹的彼端──魏德聖談電影、夢想與信仰
文/陳文怡‧黃嘉琳
文/葉姿吟 攝影/楊鎮豪‧柯蕾俐
作品
90 疫區
文/黃柏源
書評
94 幸福在哪裡
面對畫作,聆聽它所述說的幸福訊息。
文/郭可
影像與想像
100 海角七號與其他
暫且拋開這部電影引發的諸多意識型態論戰,
我咀嚼著那第七封信裡無法完成的愛……
文/石計生
106 六位大師的童年框景
六段知名導演的童年故事,串起日後的光芒線索。
文/沈秀臻
12月 ─ 不息之聲:人籟七年
《人籟》滿七歲了!經過七年的成長過程後,《人籟》在台灣讀者心中已建立起一個清楚有力的品牌,提供更多元的觀點與更豐富的思辨空間。為了慶祝這個珍貴的時刻,《人籟》特別在今年的最後推出七週年精選特集,與大家一起重溫舊夢、展望未來!
七年走來,《人籟》與台灣、世界經歷了諸多波瀾,但我們昂首前行。目的不是為了標榜,而是為了與讀者共同開創對過去與未來的諸多想像。在此,我們邀集各方新舊讀者及編輯同仁們,一起回首七年來行過的足跡、擘畫下一個七年。
目錄
論辯空間
01 謝幕之後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翻譯│陳雨君
讀未來
撰文|TonyC
撰文|何旻燁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12 編輯後台
撰文|莊媛晰
人籟事件簿
企畫、執行|吳思薇
專輯
企畫執行|吳思薇、陳雨君
24 引言
撰文|魏明德、杜樂仁、江漢聲、李禮君
32 七載歲月,堅持發聲──《人籟》@台灣
整理|吳思薇
整理|吳思薇、陳雨君
54 四界回音──資深讀友話《人籟》
採訪、整理|吳思薇
整理|陳雨君
口述│張俐紫(Cerise Phiv) 整理│吳思薇
人文論辨
撰文│詹順貴 攝影│潘小俠
國際
撰文│王乾任
心靈地圖
志工們付出了少少的時間和精力,便能讓彼此的人生充滿光明。
企畫|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石芳瑜
84 金馬影展看免錢──窮學生和他的文藝青年幫
撰文│大圈仔
影像與想像
在2010金馬國際影展裡,《人籟》從中看見一個特殊現象:家/國倫理的議題,時常出現在世界電影裡。於是我們從超過兩百部的電影中,以「家/國」倫理為出發點,既虛構、又深思地對之進行掃描,以思索人類彼此共同的未來。
企畫執行|林民昌
撰文|林民昌
撰文|黃以曦
撰文|黃以曦
98 魔幻家族
撰文|周星星
養子不教
撰文|周星星
99 我們都是異家人
撰文|貧窮男
100 高處猶勝寒,頂峰奏樂音
撰文|賴麗君
104 一人死.一族慟
撰文|楊宗澧
書評
106 中年壯遊不設限
撰文|林克明
11月 ─ 荒城之戀
房舍傾頹、廠房棄置、樂園閉鎖,這些圍繞在我們美麗都市邊緣的無用之域,並非與我們無關。我們透過它來理解過去的歷史和欲望,挑釁現有的文明成見,進而虛構未來。一切的起造都會毀滅,一切的毀滅也都有再起造的可能。注視廢墟,即等於注視人類文明的運命。
(封面攝影/林永杰)
目錄
論辨空間
01 災難後的心理重建
就災難的影響層面而言,心理,其實才是讓人覺得損失最慘重的一面。
撰文|江漢聲
讀未來
防治水災的基本概念,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刻!
撰文|林聖崇
06 劉曉波和他的諾貝爾競爭者:網路
諾貝爾和平獎頒發後,激起對立乃在期待之中。能激起多少思辨,才更該關心。
撰文|阿潑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10 編輯後台
撰文|陳雨君
人籟事件簿
12 紀念雷煥章神父──永遠迷人的老魔鬼
企畫執行|吳思薇
專輯
企畫執行|吳思薇
22 引言
24 工廠巨人興衰史
破舊的廠房,鏽蝕的機具,都是貪婪的痕跡。
撰文|林民昌
28 此處誰人家
那些人去樓空的房舍啊,對來訪者輕聲低語著悲歡離合的回憶。
撰文|吳思薇
32 失樂園
人群已遠離,歡笑終無聲。
撰文|吳思薇
34 三芝飛碟屋的前世今生
每一處棄屋的背後,都躲著很多未竟之夢。
撰文|Munch
從廢墟到蚊子館,台灣的空間運用思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整理|吳思薇
44 廢墟變身
齊心協力,在地文史工作者與居民合作,讓老穀倉再度飽滿起來。
撰文|陳雨君
用三十輛卡車點滴篩出舊建料,打造屬於我們的空間!
撰文|蔣耀賢、商毓芳
以廢墟為師,為破舊老屋進行量身大改造。
撰文|吳思薇
人文論辨
54 展開世界的顏色──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微專題
「看紀錄片」這件事,不只是看見世界的多種面貌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它們重省自己的模樣。
企畫執行|林民昌
撰文|林民昌
撰文|林詩吟
撰文|林木材
68 找回線的方向
撰文|李念
心靈地圖
撰文|羅懷慷
撰文|石芳瑜
國際
在以人道立場對法國移民政策進行批判前,得先了解相關社會背景。
撰文|瓦礫
影像與想像
86 看不見的孤獨
當孩子只能以吞嚥孤獨度日時……
撰文|劉宏信
讓人頻頻莞爾一笑的劇情,意味著什麼樣的觀賞心態?
撰文|黃以曦
書評
98 夢想,是旅行的所在
每個旅行的目的地,其實都是自己的夢想。
撰文|水瓶子
捐款
捐款e人籟,為您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免費內容
標籤雲
事件日曆
目前有 4218 個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