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疏失到罪惡
《生命之詩》所設定的家庭結構,是個有隔代教養問題的家庭。老阿嬤美子的女兒,因為離婚跟經濟狀況不佳的原因,把兒子交給母親來帶。加上美子的先生已逝,所以才變成外婆、外孫兩人同住的局面。
外孫演變成問題少年的過程,非常值得深思。他要嘛窩在房間裡面打電腦線上遊戲,要嘛就在客廳兼飯廳的地方看電視,而且不收拾垃圾,對阿嬤任何什麼的勸說都不耐煩。來不及了。他不知道他自己在幹什麼,所以他才會把集體性侵女同學當作是好玩的事。悲劇在出身貧農的女孩子再也無法忍受,決定從高高的橋上跳河自殺後達到高潮,並重擊美子的家庭。
缺席者負責?
但外孫之所以演變成今天這種個性,難道一定是父親、母親都缺席的緣故嗎?還是阿嬤美子本來就溺愛外孫而建立不起管教的權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過縱的家庭裡,孫子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判斷何者不合常情、不被世人尊重、以及判斷何者已經構成犯罪。他先是把性侵女孩子當作好玩,未意識到這已經觸犯法律;再是生不出任何罪惡感,根本沒辦法意識到罪惡感是什麼樣的感覺,以致於其言行將觸怒一般仍堪稱是正常的人──例如電影觀眾。阿嬤把自殺女生的遺照放在餐桌上,她外孫別過頭來照樣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養子不教誰之過?家教絕非口號,應是義務。
阿嬤為了外孫的未來,想盡辦法要求被害者家屬和解並籌措五百萬的和解金;但她的外孫依舊渾然不知他的外婆到底為他付出多少愛心。縱使影片把重心放在美子這一角色上,但她的行為動機,皆源自此一不正常的家庭結構,她的悲劇,在經濟掛帥的韓國社會身上,切割出一道令人恐慌的人文傷口。
圖片提供 /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本文亦見於2010年12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