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oking at the World from Other's Eye 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就算我們的生活經驗再豐富,總有我們沒看到的、沒想過的或沒體會到的事物。在這裡,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不同的觀點、論述與生命故事。但願因心界的開放讓我們學會更大的包容力,讓我們能全心去接納那些跟我們完全不同的他者。
Enter the Musical Universe of Orbit Folks
Here is the video I directed for the band Orbit Folk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For more info about the band, please visit their website:
動畫短片:博特
在一個沒有神主、很凌亂的宇宙中,有一些我們也許無法理解的伴侶關係,不過我們不懂它們不致於說他們因此而不美妙。我們在世間常會遇到我們無法理解的人,他們也許對我們來說似乎從事一些無趣、無意義的事情,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Sisyphus)一樣,他們的生命原則(raison d’ être)和目標不清楚,就像這短片中的機器人一樣。我們不清楚為什麼它想堅持保護這朵花妙小的存在的生命力。它在這麼努力的保護這朵花中卻被一個小行星打到凌亂宇宙的另外一端。那我們在這種沒有規則的宇宙中何處找到意義呢?這個小機器人從事它的自我設定的任務的態度,似乎就是跟莊子《逍遙游》宋榮子的精神一樣: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大陸讀者點這兒
若要觀看更多精彩的動畫和藝術可以去庹立民的個人網站:
別了 我的朋友:法國詩人艾杜瓦•葛立松(1928-2011)
時間回到2007年夏天。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葛立松本人,他應法國諾曼地(Normandie)康城書展(Salon du livre de Caen)之邀前去擔任特別嘉賓,這位顯赫來賓的演講是那一屆書展的一大盛事。葛立松除了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常被提及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一位作家。對以他的作品做為研究主題的我來說,能夠親眼見到自己研究的作家已經是種奢侈,更別說有一天能跟他成為朋友了…
苦澀的蔗糖
一切始於艾杜瓦·葛立松的家鄉─位於加勒比海的小島馬丁尼克(Martinique)。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也同時發現了這座位於加勒比海的小島。在殖民的時代這裡是歐、美、非洲三角貿易的中繼點─歐洲人到非洲將黑奴運向美洲,奴隸於殖民地上墾殖甘蔗、咖啡…等經濟作物,殖民者再將作物運到歐洲,為當時法國賺進了許多的財富。島上許多擁有大片蔗田的地主是從法國來的貴族,其中最有名的是出生於此、後來成為拿破崙妻子的約瑟芬(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
殖民地時期的社會階級分明。最上層是白人統治者,接下來是白人與黑人的混血,然後最下層是黑奴。儘管1848年正式廢奴,在土地仍由白人大地主壟斷的情況下,這樣的社會結構無法動搖。於是當法國其他殖民地於1960年代紛紛獨立時,馬丁尼克卻於1947年透過公投繼續附著於法國,成為法國的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然而,多年過後,隨著蔗糖工業的瓦解,馬丁尼克經濟開始產生嚴重問題─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為了經濟因素,許多馬丁尼克人不得不移居法國本土(Métropole),儘管那裏沒有明目張膽的種族隔離,但「無形的歧視」仍然是存在的。諷刺的是,這些被同化政策(l’assimilation)教育的黑人,深深錯覺自己的祖先彷彿就是高盧人,而到了母國卻產生一種自我意識的錯亂,發現自己和母國的白人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而移民的後代則面臨另一個問題,已經法國化的他們有機會回到家鄉,卻又發現那已經是個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地方了。
以文學作為反抗的武器
青少年時期葛立松就知道自己的小島承受著這樣尷尬的處境。他立志要改變這樣的不平等,除了與朋友合辦雜誌,也參與了不少當地的社會運動。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巴黎念書,先後拿到巴黎大學哲學學士及人類學博士學位。而由於熱衷於馬丁尼克的政治活動,還曾經被戴高樂政府以分裂份子的名義禁止他回馬丁尼克。在巴黎的時期,他與巴黎文壇許多人結識為朋友,特別是在1958年30歲那一年,以「來薩河」(La Lézarde)一書拿下了法國最重要文學獎─何諾多獎(Prix Renaudot),奠定了他在法國文壇的地位。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以馬丁尼克1947年的成為海外省那一場公投為主,描述一群年輕人為了反抗殖民政府的壓迫而決定暗殺負責的官員。這本書的意義是葛立松結合了他「詩人」的特質,將「詩的韻律」融入小說的語言。另外,他將馬丁尼克的風貌介紹給法國的讀者,並融入了克里奧語(Créole),以簡單的故事線襯托豐富的語言藝術。
以想像及哲學處理認同的問題
葛立松除了是詩人作家,也是世界知名的理論家。對於「認同」的問題,他提出了安地列斯性(Antillanité)及克里奧化(Créolisation)的概念。他切斷了西薩爾(Aimé Césaire)對非洲的幻想及聯結[1],強調這些位於加勒比海的前殖民地本身的特殊性- 因為馬丁尼克的歷史本身就是一種克里奧化的過程-法國白人將非洲黑人運來這個原本有加勒比海人的小島上,再加上19世紀末為了取代不願再下田的黑人而從中國及印度運來的勞工,不同的人種不斷的混雜下形成了現在所謂的「馬丁尼克人」;而它的語言也是一種克里奧化的證明。當年運奴的水手以法國西岸布列塔尼(Bretagne)及諾曼地人為主,殖民者為了不讓黑奴有串聯的機會,特別將不同部落、講不同方言的人混合。但是慢慢地,奴隸為了溝通,學習諾曼地及布列塔尼人的法文,再配上本身的非洲各地方言,漸漸形成一種在語言學上前所未有的克里奧語─克里奧語也成了葛立松對於他的理論的一個論証。
另外,葛立松也吸取了他的朋友、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根莖理論(Rhizome)─配合馬丁尼克河岸可見的紅樹林,來擘畫他的「全世界」(Tout-monde)理論。他認為西方帝國主義如同「深根」的植物,將四周土壤的養分吸收光,讓四周的生物無法生存;對他來說世界的運作卻應該如同「淺根」的植物,讓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平共處,互相了解、融合。
葛立松在五十年前提出這個理論時,同時預測了一件事:「世界將會克里奧化(Le monde entier se créolise.)。」對照那時殖民地仍然存在、黑白種族隔離橫行的世界,這個預測顯得相當大膽。也因此,當2008年混血的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時,曾在紐約市立大學(Cuny)當了十多年講座教授的他,彷彿看到了當年的預言實現一般,特別寫了一本書來表達他的興奮之情[2]。
他不進去,我也不進去
諾曼地的相遇之後,我漸漸又有機會認識他的家人及朋友,葛立松儘管有著令人尊敬的過往,私底下的他卻相當平易近人。記得第一次應邀前往他家,面對這位文學界巨人的邀請,心裡十分地緊張。沒想到一進屋裡卻看到他一派輕鬆的坐在沙發上看著足球賽,還要我跟他一起看,甚至跟我聊起足球來。他的親切隨和總是能讓人卸下面對他時的拘謹;他的率真也讓人印象深刻。有次到南特(Nantes)參加一場由南特市長主辦、為葛立松致敬的音樂會。由於是臨時被通知,在出發前便心裡有數可能會沒有位置,果然一到會場便發現現場等待候補的人非常的多,根本不可能進去。葛立松這時剛好抵達會場,朋友湊上前去跟他講了一下我的狀況,他二話不說,聲如洪鐘的跟旁邊的工作人員指著我說:「他不進去,我也不進去!」這句話在事後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句話。隔天,他還邀請我一起赴南特市長的午宴,我想,某種程度來說我的出現也是某種多元文化的呈現吧!
永懷詩人葛立松
他最後一次的公開出現,是在他過世前的幾個禮拜參加一場為他而辦的表演,因為心臟病動手術而瘦了一大圈的他坐著輪椅、頂著嚴寒到巴黎奧德翁劇院(Théâtre de l’Odéon)親自向觀眾道謝。滿場的觀眾都發現他身形的憔悴,但卻也都注意到他那依然銳利的眼神。現在看來,這場表演對他來說似乎是在向所有的朋友道別。
我要感謝他這些年來所帶給我的,對於世界的另外一種視野,也想到這些年來在世界各地因為葛立松而認識的朋友們。我彷彿又看見初次拜訪他時,這位年長的朋友溫厚的儀態─那天,大家在巴黎寒冬的午後在他家一起品嚐我所帶來甘純的台灣烏龍。葛立松走了,不過他的精神將緊緊的把我們繫在一起。
[1] 西薩爾於1930年代提出黑人性(Négritude)概念,強調黑人過去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希望能喚起黑人的光榮。
[2] 書名為L’intraitable beauté du monde:Adresse à Barack Obama. ( 無可解釋的世界之美:致歐巴馬)。
聲動樂團:顛覆傳統
在聲動樂團的音樂中,傳統台灣, 中國,以及鄰近亞洲音樂形式都融合在新的原創歌曲作品裡。樂器像是中國的二胡, 中阮,加上世界各國的打擊樂器,融合主唱謝韻雅卓越的的歌聲和舞蹈,讓聽眾踏上一個陶然忘我的旅程。
該團體用強烈的熱情去呈現有關於在當代聲音中傳統樂器的用途,他們的作法是要整體結合藝術,精神, 社會意識,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對人類整體的博愛發揮關鍵作用。
葉錦添談當代中國藝術
藝術創作者葉錦添接受e人籟專訪,討論中國目前前衛藝術的現況,以及全球化與錢潮侵襲下,這股力量如何影響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
天堂的顏色
在我心中,稻城是天堂。
而天堂最讓我感慨萬千並刻骨銘心的,是天堂的顏色。
影評:啃雞排當英雄
今年農曆春節,《雞排英雄》為台灣帶來了一場熱鬧滾滾的夜市嘉年華,其中有美食、有英雄、有笑、有淚,還有你我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台灣。
舞蹈王子
前雲門二代舞者李偉淳(舞蹈王子),一位成功的台灣舞者和編舞家,接受e人籟專訪,暢談他的舞蹈之路!
舞台下的真實人生---《舞動芭黎,掌聲蕾動!》
片名:《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se: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導演:佛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
出品年份:2009年
台灣上映時間:2010年12月(海鵬電影發行)
一場光鮮亮麗的芭蕾舞表演,依靠的不只是平日辛勤練習的舞者,還有不計其數的工作人員;他們經常待在觀眾看不見的角落,默默地向藝術之美貢獻微薄卻重要的力量。
可思汀‧艾葛琴:「鬚空間」
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受邀成為2010年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駐台的國際藝術家。
她的作品 「鬚空間」(whiskers in space) 結合了聚丙烯,智慧金屬(muscle-wire),矽,氣流感應器,線熱式流速計(hot-wire anemometer)和自創的電子設備來擬作貓的觸鬚,感應房間內細微的氣流變化,在回饋給環境前不斷改變它們的姿態,進一步再影響氣流,創造出自身於回饋和反應間不斷的循環作用。
超越傳統的現實:草場地工作站‧吳文光專訪
在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草地工作站(CCD Workstation),一個北京的藝術家空間也貢獻了它們自己的影片。吳文光,草地工作站的創辦者,以特別嘉賓的身分被邀請參加此次的展演,並且擔任獎項的評審。在他抵達台灣並在頒獎儀式上幽默的發言前,Nick和Shinie抓緊時間採訪他,好讓他多說一些有關"村民記錄片專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