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窺伺記憶到共享記憶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主題,主辦者的說法是:「解放記憶不只是對自我經驗的釋放或鬆綁,不只是對印象碎片的解構或重組,更是一種對刻板思維的提問或顛覆。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一種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著意願重新理解或思考的能力或態度。」
藝術,C'est la Vie!
國家暴力與社會暴力——淺談轉型正義與廢除死刑的關係
槍響後,再思死刑議題
死刑存廢問題千頭萬緒,雖然媒體上常有相關辯論,但往往好像各說各話,彼此不是對準同一個爭議點詳加討論。在這裡,《人籟》簡要整理了七個也許是最常見的基本命題,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美國死刑的特異形式
今年2月,第四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在日內瓦召開,同時舉辦了一場死刑漫畫展。把參展作品巡過一回,不能不注意到美國遭受的窮追猛打與冷嘲熱諷:星條旗上的紅條紋化為一條條的絞索;仰之彌高的林肯總統坐像和垂頭斃命電椅上的死囚相映成趣;美國跟中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的領導人歡聚一堂,來個死刑大國聯誼會。
釐清廢死爭議,從慎刑再出發
爭議不休的死刑存廢問題,從法務部長換人、槍斃四名死囚後,似乎熱潮暫退。然而爭論沒有因此獲得任何解決,後續新聞報導也仍呈現激烈對立之勢。兩造沒有彼此理解,甚至演變成彼此憎恨,這實在是公共議題討論失焦的悲哀。事實上,這樣的議題有重要的公共價值,也能引發更多思索。筆者謹以此文,試著釐清問題,並作個小小的探索嘗試。
罪與罰之外的人性告白
「死刑犯」。這三個字往往勾出一般人對罪惡的諸多極端想像。在這些想像背後,仍在獄中等待處決的他們,正以我們共同擁有的人性,活在小小牢房中;也許是害怕、也許是焦燥,也許是平靜。正如前文〈站在不被信任的天平上〉中所談,死亡,逼出人性中也許是最善良,或是最惡毒的一面。
但死刑所牽涉到的,可不只是死刑犯,和執行國家權力的代理人而已。
刑前一刻眾生相
如果國家一定要把一個罪犯從人世間消滅掉,什麼是最人道無痛的處決法?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於2008發行的《如何殺一個人》(How to Kill a Human Being)紀錄片中,前英國國會議員波提羅(Michael Portillo)四處奔波,甚至親身體驗瀕死狀態,好為上述問題尋求科學的解答。
站在不被信任的天平上:張娟芬、許家馨對談
敏感的死刑議題一起,社會上總有很響亮的「殺人償命」呼聲,這和廢死人士的主張是不是永遠不可能有交集?
在最近的廢死爭議中,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許家馨提出「死刑宜慎不宜廢」,試著賦予要求應報的民意更堅實的哲學基礎,並和廢死的主張對話。作家張娟芬則握有廢死運動中的一支健筆,她認為死刑根本不應存在,總是犀利地挑戰大眾對於刑罰、對於正義的既有觀感。
捐款
捐款e人籟,為您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免費內容
標籤雲
事件日曆
目前有 6570 個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