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籟 2011
1月 ─ 島觀太平洋
「陸地的盡頭,才是世界的開始。」台灣四面環海,東眺太平洋,然而多數人對海的想像不是停留在觀光層次,就是將其視為危險禁忌之所。本期《人籟》邀您以島民的身分與眼光,造訪南島民族的家鄉,一起航向遼闊的太平洋!
(封面攝影/林建享)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基因與文化
撰文|江漢聲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從愛爾蘭經濟危機談起
愛爾蘭的經濟危機並非只是個別國家的財政問題,而是對歐盟與全球金融體制的嚴重考驗。
撰文|詹文碩
人籟事件簿
撰文|江漢聲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10 人籟後台花絮
專輯
12 前言
14 立足台灣,看大洋諸島
撰文|吳思薇
溫暖的黑潮串連台灣和其他島嶼,形成一個「以海為路」的文化區域。而噶瑪蘭族更曾以精湛的航海技術,在歷史上留下不少珍貴記錄。
撰文|詹素娟
20 海底獨夫——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是個熱戀海洋的孤傲者,但他的背後卻似乎扛著整個原鄉的重量。
撰文|Yedda Wang
26 向著大洋前進——2007年Keep Rowing活動紀事
「船做了,就是要拿來划的!」達悟族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將前所未有的 達悟大船划到台灣來。
撰文|夏黎明
三位學者與我們分享他們投入太平洋研究的因緣,以及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撰文、整理|吳思薇
36 南島記憶五十載
岩佐嘉親這位醉心於南島文化的研究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章、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整理|吳思薇
40 太平洋群島的文化視界
太平洋島民獨特的文化視野,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撰文│郭佩宜
48 大地有眼,看盡真實
斐濟的羅圖馬島島民在齊心合作下,有了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因此得以述說自己的故事。
撰文│Julia Wieting 翻譯│林虹秀 整理|吳思薇
密克羅尼西亞學會(Micsem)謙稱自己「每樣事情都做一點」,但其成就卻遠過於此。
撰文|Francis X. Hezel 翻譯|鍾長均
舞蹈創作者結合傳統知識與現代技巧,既解放了女性舞者的身體,也發展出更多元的作品主題。
撰文│Katerina Martina Teaiwa 翻譯│林虹秀
撰文|Richard A. Herr 翻譯|謝靜雯 整理|Nakao Eki
64 台灣太平洋研究發展芻議
台灣身為太平洋島嶼的一員,應如何建立自己的太平洋研究?或許應先從構築相關認同開始做起。
撰文│楊聰榮
70 結語:世界的開始
人文論辨
72 社區小農綠夢成真
撰文︱林小可 攝影|小春
心靈地圖
撰文|王志銘 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82 恐龍按門鈴
撰文、照片提供︱歐銀釧
作品
86 關於麗芙烏曼和那一張空椅
撰文、攝影│廖梅璇
國際
撰文︱楊雅祺
影像與想像
94 成長的儀式
撰文│鄭秉泓 劇照提供│海樂影業、開眼電影網
98 鏡之地獄
撰文│吳俞萱 劇照提供│向洋影業、開眼電影網
書評
104 台灣宗教儀式的太平洋觀點
撰文|Pamela J. Stewart & Andrew J. Strathern翻譯|林虹秀
106 帝國.消費.博覽會
撰文│辜振豐 攝影│莊媛晰
2月 ─ 帝國之暮.神國之曦
古羅馬文明和基督宗教可謂奠定西方文明發展的兩大基礎。然而我們對古羅馬人的宗教有多少瞭解?該如何看待它與基督宗教的相遇?這種異文化間的對話又能帶來何種啟發?本期人籟精選古羅馬時期拉丁語文學的著名篇章,與讀者一起探索帝國黃昏與神國黎明交會時的絢爛光芒!
(攝影/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1 羊圈啟示錄
撰文、攝影|杜樂仁(Jacques Duraud)
讀未來
撰文︱馮喬蘭
撰文︱林民昌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吳雅凌 整理|Nakao Eki
10 前言
14 時間地圖(一):從羅馬建城到耶穌受難
16 一切起源皆命運?——初探迷霧中的古羅馬宗教
古羅馬宗教究竟起源於何處?它的特點是什麼?本文帶您穿過歷史的迷霧,一探這個古老宗教之謎。
21 一個務實者的占卜觀
24 原初的盟約
26 伊希絲祕儀入會禮
28 冥府之遊──羅馬的誕生
30 碎心的鰥夫.雄辯濤濤的奧菲爾斯
33 西元四世紀的神話解構
34 靈魂的喜樂是件嚴肅的事
36 時間地圖(二):從耶穌受難到帝國覆亡
不同宗教之間的接觸,往往帶來各種對話與衝突。透過毀滅與重建的漫長過程,西方文明才得以長成今日的面貌。
44 追求簡單的異端準則
45 認與不認的兩難
46 兩種普世觀的衝突
50 活人獻祭
51 毀敗的勝利女神
52 上帝之城──古羅馬宗教的終結
54 結語
人文論辨
即使是被世人尊崇為大成至聖、萬世師表的孔子,在內心深處也有一段糾結的身分認同問題。
撰文|Nakao Eki 繪圖|笨篤
特刊
66 在坎昆會場外
坎昆會場周邊各式各樣的社運串聯,讓我們見識到公民行動豐沛的能量。
撰文|李河清
心靈地圖
撰文|林冠儀、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天主教華光智能發展中心
作品
78 誤讀鬚空
撰文|林民昌 攝影|Nick Coulson
國際
80 縮水城市重生記——2010年薩克森─安哈特都市再造國際建築展
且看德國面對工業舊城人口外移的困境時,如何從建築展中獲得靈感,打造城市的新生命!
撰文|飛娘
影像與想像
86 時代風暴或天才宿命?
偉大女科學家之死,既是宗教衝突下的憾事,或許也是天才過分忠於自我的悲劇。
撰文│黃以曦
90 難以言傳的愛情
從一段感情走向另一段感情,女子追求的其實是自我的認同。
撰文│曾炫淳 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94 舞台下的真實人生
一場光鮮亮麗的芭蕾舞表演除了依靠辛勤練習的舞者,舞台下工作人員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沒。
撰文│王筑筠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
書評
98 污名無所不在
撰文|曾凡慈 攝影|莊媛晰
3月 ─ 變奏之春
春天是春節所在的時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節。但除了欣賞春天風和日麗的一面外,或許也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這個季節。如果平常看到的春天是優雅秀麗的主旋律,這次《人籟》將為您呈現變奏後的種種版本,邀您享受一個與眾不同的春天!
(封面攝影/李權哲)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春與復活
復活節不只象徵春季的降臨,也意味著生命中無數嶄新的可能……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翻譯│吳思薇
讀未來
04 寒冬中的
過去在英國史上一向較少發揮帶頭作用的學運,這次卻意外領了頭陣,在寒冬的英倫街頭激起改革的火花。
撰文|陳柏謙
港人與其陸籍配偶均屬同一個國籍,但兩者在香港的待遇卻時常是天差地遠。透過對香港陸配問題的觀察,或許更能讓我們瞭解歧視背後的真正原因。
撰文|黃秀端、陳中寧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10 前言
14 千變萬變總是春
提到「春天」,你會想到什麼?鮮花?陽光?初生的小動物?其實春天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等待我們去探索!
撰文|Conor Stuart 翻譯|吳思薇
花博這樣的一場國際盛事,在外國人的眼中究竟是何種樣貌?這些異國之眼在花博會場裡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春天?
撰文|范寶文、杜樂仁 攝影│Paul Farrelly
26 落難貴族和他的春之頌歌
一首詩的背後,隱藏了詩人的萬千思緒和他最深的個人體驗。
撰文|吳思薇 攝影|Benoît Vermander
《春之佐保姬》充滿了鄒族音樂家高一生對春天的夢想以及愛妻之情,然而他生命中的春天尚未過完,便直接進入了蕭瑟的秋冬時節。
撰文|陳雨君 照片提供|高英傑
一百年前那場前衛的藝術祭典,究竟如何被構思出來?答案就在那群以身獻祭的藝術家的身上。
撰文|Lorenzo Goehr 翻譯|吳思薇
44 春雪溶盡
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得先打破心中冰封已久的恨。
撰文│梁家瑜 攝影│Horia Varlan
46 在海洋之心呼喚新生
晨曦來臨前的無垠海面上,他赫然發現生命中的春天。
撰文、攝影|葛本華(Benoît Girardot) 翻譯|吳思薇
48 春之雜想三則
不管是大自然中的綠意還是奼紫嫣紅,我們目光所及的繽紛燦爛就是春天的象徵。
撰文、攝影|李權哲
54 Festina Lente!——慢慢快步
撰文、攝影、繪圖|Nakao Eki
人文論辨
56 女孩,妳的「性」名是弱者?——從法官輕判性侵女童案談起
法官輕判性侵女童者的事件引發社會一連串的抗議聲浪。然而若要暸解問題所在,應先仔細驗檢驗這些聲音背後的道德觀。
撰文|丁文玲 繪圖|笨篤
心靈地圖
撰文|王志銘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天主教靈醫會
撰文|石芳瑜 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國際
走訪國外優秀的紀錄片影展,學習國外策展的經驗,將更有助於理解台灣影展的疏漏與不足處。
撰文、照片提供|林木材
影像與想像
80 凝滯的青春夢
撰文|曾炫淳
86 惡人的美麗與哀愁
眾人口中所謂的惡人,其實不過是無知的被害人。
撰文│麥克 劇照提供│山水電影
92 啃雞排當英雄
《雞排英雄》為台灣帶來了一場熱鬧的夜市嘉年華,其中有美食、有英雄、有笑、有淚,還有你我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台灣。
撰文│鄭秉泓 劇照提供│福斯電影
書評
96 愛情社會學
撰文|王乾任 攝影|莊媛晰
4月 ─ 時間.夢境.狂想曲
本期《人籟》從對現實時間的討論出發,逐漸將探索的腳步延伸至非現實的時空,期待與讀者一同在現實與夢境中來回穿梭辯證。除了呈現科學、宗教、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的時間觀,更深入夢的世界展開冒險,看虛幻的時間如何對現實生活產生正面的影響。請跟我們一起坐上探索時光與夢境的狂想列車,盡情遨遊!
(封面影像構成/Ralph Wu)
目錄
論辨空間
01 什麼是時間
若我們願意仔細體會人生中的每一刻,或許會是瞭解時間最好的方法。
撰文|江漢聲 攝影|笨篤
讀未來
04 邁向數位民主時代——Open Data旋風推動青年公共參與
誰說「玩政治」非得要在現實世界方為可行?晚近興起的「Open Data」運動就鼓勵人民從虛擬世界參與政治,進一步影響政治現實。
撰文|簡赫琳
「陳光標現象」在台灣的社會與經濟面究竟引發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問題?為何他行善的舉動反而撕破了文明的遮羞布?
撰文|陳奕齊
08 人籟部落格
10 生命永續獎相關報導
專輯
18 前言
20 御光而行的白日夢
愛因斯坦被譽為天才,或許正因為他敢做那些天馬行空的白日夢。
撰文、繪圖|李熱葵
22 世界的鐘
與其說時間是對既有自然規律的「發現」,不如說是對人類社會的「發明」。我們需要去瞭解時間的原因,不是真理,而是人性。
撰文|張茵惠
28 悅納之時——時間與聖經
用身心的全部感受天主的存在,讓天主的當下成為我們的永恆。
撰文、繪圖|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翻譯|吳思薇
當代夜間生活的興盛與多樣化,是否意味著傳統的時間觀已隨社會發展產生質變了呢?
撰文│瓦礫
傳統的擇日行事並非是迷信或保守的象徵。在選擇時間的同時,我們也決定了自己的人生。
撰文|羅正心 整理|陳雨君
在以時空變換為主題的電影中,不妨一邊探索未知,一邊盡情揮灑對時間與命運的想像。
撰文|洪健倫 劇照提供|開眼電影網
48 時間小偷的步履
藉由影像的凝視,我們得以重新發現那令人珍愛的事物本質。
撰文、攝影│沈秀臻
非現實的夢境往往映出人類內心最真實的世界。而在解夢的同時,也讓人再次感受到夢境本身的奇妙。
撰文|施珮君
60 夢想、創造與直覺
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但能實現願望的人並不多。要瞭解自己,得先瞭解自己的夢,以另一種創意面對工作上的挑戰。
撰文|William R. Stimson 翻譯|鍾長均
特刊
少年在山邊的學校裡靜心耕耘,從文字田裡孕育出自信與希望。
撰文|少年天人菊寫作班、歐銀釧等
人文論辨
76 種植「藝術」的社會運動
台灣的藝術環境有什麼問題?政府應如何看待藝術家在社會上的角色?而我們又該怎樣以藝術文化成就台灣的國格與生命情態?
口述|湯皇珍 整理|陳雨君
心靈地圖
82 下一站.幸福的家——「動保志工」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的故事
不論眼前的任務如何艱困,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的志工永遠將流浪動物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撰文|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來自比利時的石仁愛修女,是馬祖人心中永遠的「姆姆」,也是天主之愛的化身。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林保寶
國際
大型文藝活動是否能讓文化藝術深入社區?澳洲對藝術節的若干思維方式,有不少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撰文、攝影︱丘德真
影像與想像
98 黏土娃娃的忘年之交
且看一塊塊的黏土,如何塑造出小女孩與亞斯伯格症患者之間的奇異故事!
撰文|張溥騰 劇照提供|原子映象
102 當女工成了頭家
老闆落跑了,該如何是好?且看一群阿根廷女工如何扛起中斷的營運,創造屬於她們自己的奇蹟!
撰文|黃以曦 劇照提供|公共電視
書評
106 關於殺戮的艱難
撰文|張鐵志 劇照提供|莊媛晰
5月 ─ 記與忘:空間解嚴的虛擬實鏡
過去這幾年,台灣開始掀起「轉型正義」的聲浪。對於過往的威權遺跡究竟要採取什麼態度,是予以原貌保留,還是要重新詮釋與再造,社會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聲音。本期《人籟》將從這些與政治糾葛不清的爭議出發,從中省思我們面對歷史的態度,並期待各方能有進一步的對話。
(封面繪圖/Arvid Torres)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培育團隊的活石
克服自我的限度,讓自己成為創造團隊的活石。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翻譯│張令憙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福島之後,核能時代的終結?!
日本福島核電廠的連爆及輻射外洩,對我們提出悲劇式的提醒——沒有人能保證核電永遠安全!
撰文|崔愫欣
06 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亟待還原的孫立人案
「孫立人案」是台灣面對傷痕歷史的指標,但至今仍然疑點重重。
撰文|葉虹靈
人籟事件簿
08 太平洋首航 文化交流饗宴——記「探索太平洋:台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歷史、現況與未來」國際研討會
撰文|編輯部
人籟部落格
10 讀者迴響
專輯
12 前言
14 記憶的流放與重現——火燒島六十年重現
從「火燒島」到「綠島」,不知有多少被放逐的青春歲月消逝於其中。
撰文、攝影|曹欽榮
22 在社會空間中思索藝術——談景美人權園區的《牆外》爭議
藝術家必須深度觀察社會問題之後,才能產生藝術形式的批判;這正是藝術能在社會長存並扮演理性力量的原因。
撰文|高俊宏
26 誰讓歷史說話?——台德歷史紀念館策展制度比較
讓我們從德國的策展制度中,思索如何在空間中呈現歷史、反省歷史。
撰文|葉虹靈、林雪芳
30 「死去活來」的中正紀念堂?
撥開正名爭議的政治迷霧,才可能真正省思這個歷史空間該被賦予的意義。
撰文│陳雨君 攝影│莊媛晰
36 販賣強人——兩蔣文化園區的另類觀光
昔日叱吒風雲的威權強人,成為觀光客搶著合影的Q版娃娃。這是對歷史的解構與嘲諷,還是對歷史的無感?
整理│編輯部
有藝術加持的威權形象商品,增加了可愛味,淡化了政治味,但是不是也把過去給抹煞掉?
撰文、攝影|吳易澄
44 是救贖,還是遺忘?——「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的難題?
該被記憶的生命實體消失了,人們要如何追溯那些已經完全被消解的記憶呢?
撰文│謝沁霓
50 走出和解的烏托邦
借鏡德國的經驗,從中省思弭平歷史傷痕的困難,並試圖找出和解之道。
撰文|Jorn Mothes 翻譯|蕭允強
人文論辨
落實人道發展並實現文化多樣性,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靈修資源。
演講者|米榭.康得緒(Michel Camdessus) 翻譯|沈秀臻
心靈地圖
撰文|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聖若瑟醫院
國際
76 俄羅斯大洋洲研究浮沉錄
撰文︱ Sophia Pale 翻譯 ∣Serena Chao
影像與想像
84 烈火焚燒命運哀歌
母親神祕的遺囑,開啟了姊弟尋根的旅程,也揭示了動亂時代的悲劇……
撰文|貧窮男 劇照提供|瀚宇國際媒體
88 反類型的少女學
一顆真正聰明且強悍的少女心,讓西部片從此有了不同以往的全新視野。
撰文|686 劇照提供|環球影視(UIP)
書評
94 盡情閃耀的青春歲月
撰文|何明修 攝影|莊媛晰
98 遊戲.寓言.娃娃屋
撰文|廖梅璇 攝影|莊媛晰
6月─ 咫尺天涯東南亞
透過文化及血統的交融,東南亞元素已是台灣無可忽視的一部分,但是「東南亞」卻常只是我們的一種想像概念。多元社會的建立,必須從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開始,本期《人籟》便嘗試以幾個路徑走向東南亞,包括政經局勢的分析、文化藝術的交流,以及瞭解移民移工的不同面貌。或許,當想像與真實的距離縮短了,我們才可能真正向彼此靠近。
(封面攝影/Philong Sovan)
目錄
論辨空間
01 深度探索東南亞
每個人都要對東南亞做更深度的認識,這是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元素。
撰文|江漢聲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誰的《東部發展條例》?
對台灣東部而言,《東部發展條例》究竟是福是禍?其中「發展」思維又具有何種內涵?
撰文|吳思鋒
06 不能說的祕密——國光石化破局的市場因素
國光石化案近日以撤案作為結局,看似環保運動與民意獲得初步勝利,當中卻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
撰文|munch
人籟部落格
08 讀者迴響
09 編輯回應
專輯
10 前言
面對一首首唱不完的人權悲歌,無畏壓迫的勇者們,仍奮力在黑暗中點燃光亮……
撰文|王興中
歷經選舉洗禮的緬甸,是就此邁向民主化,還是掉入一個更難掙脫的陷阱?
撰文|趙中麒
24 成功起義,失敗革命——告別馬可仕之後
歷經燦爛卻短暫的革命後,菲律賓逐漸醒悟:更換總統並無法帶來真正變革,人民才擁有集體行動的權力。
撰文、圖片提供│施逸翔
30 除了玩樂,還能這樣理解泰國
我們對於泰國的認識,不外乎美食、人妖秀、流血政變等印象,這些真的是泰國的實相嗎?
撰文|高子景
有別於西方的恐怖片,泰國恐怖片讓你不只在觀影時撫住心口,也要你在怖畏之中,體悟因果循環之道。
撰文|丘德真
42 走出虛妄的他方——台灣電影中的東南亞
人們透過電影建立觀看他者的視角,電影演繹著人們對他者的想像。在我們的心中和電影裡,東南亞呈現的是何種姿態?
撰文|丘德真
48 想像.差異.共同體——東南亞與台灣當代藝術的對話
透過兩地的藝術交流,台灣的觀眾得以掌握多元角度,更完整地觀察自身的生活處境。
撰文|丘德真
一群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南洋姊妹,以勇氣和行動力證明,她們就是自己人生的導演。
採訪、撰文|何靜茹
來台十年的印尼華僑Debby,遊走在兩種文化間,她是如何看待兩地的差異?
採訪、撰文│陳雨君
在我們的城市裡,存在一座座的假日限定天堂,這是移工們撫慰彼此心靈的所在。
採訪、撰文│楊子頡
人文論辨
咖啡成為台灣日常生活飲品的歷史過程,其實充滿了濃濃的政治苦澀與權力的香氣……
撰文│張正衡、石易平
心靈地圖
70 一起說「YA」的美麗新世界——「國際志工」願景青年行動網的故事
撰文|李依芳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照片提供|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郭育綺主任
影像與想像
78 且行且看,追尋大師蹤跡
讓我們跟隨影像漫步文字,追尋大師的靈思,探索文學的奧祕。
撰稿|黃以曦 劇照提供|目宿媒體
86 照見幸福的暗面:又一年
因為殘缺,所以看得見圓滿;因為不幸,所以烘托出幸福。但是當時間不斷往前推移,兩者的界線似乎不再清晰可辨……
撰文∣曾炫淳 劇照提供∣山水國際娛樂
書評
90 新眼光看舊鄰居
撰文|王乾任 攝影|莊媛晰
96 做人的條件
敢於失去、敢於開創,才能夠超越災難與現實的侷限,在每一個當下,做出「道德」的選擇。
撰文|吳俞萱 攝影|莊媛晰
7月─ 8月-戲劇的力量
本期《人籟》從法國劇作家亞陶的殘酷劇出發,探討戲劇與生命的關係,以及戲劇所湧現的力量。現今的電影、電視,甚至網路,出現了大量、重複性的「演出」,劇場及其影響力似乎逐漸式微,但劇場獨具的「Live」性質——不只是「現場」,且是唯一、無法重複的「活生生」——至今仍沒有任何媒介可取代。劇場不只是提供娛樂,而是針對真實世界所做的真實行動。透過這個專輯,我們期待可以拉近觀眾與劇場的距離,當人們起身走入劇場時,或許也意味著我們準備面對真實的自己。
(封面攝影/劉振祥,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劇照)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幸福城不幸事件
大人的世界,為什麼總是充滿謊言?
撰文│李禮君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速化社會下的塑化危機
當生活充滿人工調味劑,我們失去的不只是自身的健康,就連後代子孫的存續也賠了進去……
撰文∣陳修玲
06 消失中的人文科系
「台灣研究」相關系所成立不過短短十幾年,卻面臨「甫成立就倒閉」的危機,究竟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藍士博
人籟事件簿
08 遊.樂:世界音樂在台灣
跨國際、跨民族、跨文化的世界音樂,讓蟄伏已久的心靈重新震動……
撰文│陶然(Fabian Torres)、杜宏安(Jose Duarte)、張俐紫(Cerise Phiv)
翻譯│陳雨君
人籟部落格
16 讀者迴響
專輯
18 前言
劇作家亞陶的人生,正如一幕幕殘酷劇,上演著無止盡的詛咒與糾纏。
撰文│張俐紫(Cerise Phiv)翻譯∣張令憙
26對話時代,走向前衛──王墨林談小劇場運動流變
一場革命被埋葬在這片死沉沉的土地,混雜著遺忘的記憶和躁動的慾望。
口述∣王墨林 整理∣何靜茹 攝影∣許斌
32 走入群眾,反抗壓迫──專訪「差事劇團」團長鍾喬
戲劇不只是藝術,它還是任何弱勢民眾都能運用的「文化的武器」。
採訪、撰文│陳雨君
一個從小就喜歡倒立的男孩,以熾熱純真之心,用倒立細說他的馬戲寓言。
採訪、撰文│張幸雯
解嚴前後,台灣劇場試圖衝破被壓抑的社會氛圍,而今時空已變,他們如何走出自己的新方向?
撰文∣耿一偉
50越過傳統,擁抱解放──法國人看台灣現代戲劇
台灣現代劇場的題材隨著時間不斷變化,也彰顯出自由化以來產生的衝突與改變。
撰文∣Diane Vandermolina 翻譯∣謝靜雯
透過虛擬的戲劇可以卸除現實的束縛,讓迷途的心找回應有的位置。
撰文∣張志豪
64 重返本源,萬物合一──亞陶殘酷劇的宗教、儀式根源
亞陶由古宗教儀式中尋得啟示,要人重返生命之源,進行自我療癒。
撰文|林崇慧
人文論辨
76 不只是觀光離島──吉貝的四季容顏
吉貝蘊含豐富的在地文化,在春夏秋冬的交替中,不斷展現迷人的生活風貌。
撰文│馮忠恬
心靈地圖
撰文│林冠儀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採訪∣陳美琴 編撰∣江漢聲
94 童養媳與侍妾──蔣渭水生命中的兩個女人
撰文│石芳瑜 圖片提供∣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影像與想像
98 臉書幽隱的下一頁
臉書創辦者之間的糾葛,明白揭示:我們難逃現實的疏離。
撰文∣Alfredo 劇照提供∣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102 獻給父親的絮語
生之源以愛供養牽絆,縱然有所殘破缺憾,卻使我們不再無根飄盪。
撰文∣曾炫淳劇照提供∣山水國際娛樂
書評
108 中年少女的鎮魂歌
心中的少女讓你一再跌跤,讓你不肯變老。你卻依舊匍匐前進,永遠在現實與夢幻的邊界上漂流。
撰文∣石芳瑜攝影∣莊媛晰
112 透視新貧現象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浪潮下,傳統白領階級不斷流失,新興的貧窮階級成為另一種全球化現象。
撰文|王乾任攝影|莊媛晰
9月─健康的。不健康
我們接受「健康」的行為指導,深怕自己偏移常軌,並試圖透過各種方式(如食療、運動、藥補、「良好的」生活習慣等)來矯正或馴化身體。但是,我們是否曾經想過:被醫療定義的健康標準,如何適用於差異的身體?健康/疾病、正常/異常的分界何在?之所以對「健康」產生幾近膜拜式的追求,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本期《人籟》試圖探討現代人的健康恐慌現象,期能重新思索與檢視我們對身體以及生命的態度。
(封面繪圖/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年輕人是時代前進的動力,這塊土地的命運也將由他們來決定。
撰文∣《人籟》團隊繪圖∣笨篤
讀未來
「土地徵收條例」是否以開發之名,將農地變成建地,將生機轉為投機?
撰文∣許博任
人籟事件簿
08 夏夜、涼鞋與微笑──人籟世界音樂會初登場
第一場人籟世界音樂會開跑了!非主流、獨特悠揚的樂音,解放了每顆心靈!
撰文∣Dionne Machado 翻譯│楊子頡
人籟部落格
12 讀友迴響
專輯
14 前言
權威不能決定你的健康,尊重個體的差異才可能。
撰文︳江漢聲
醫療本身存在不確定,科技也可能帶來副作用。在追求健康的路上,除了相信科學之外,我們是否遺忘了什麼?
採訪、撰文∣何靜茹
24 補身還是補心?──中、西醫談「補」的療癒
生活中常見各式「補身」產品,但是,我們吃下的究竟是想像的安慰,還是健康的療效?
採訪、撰文︳張幸雯
或許,每個人都有瘋狂的一面,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誰能在正常與異常間畫下清楚的線?
口述│巫毓荃 整理│陳雨君
38 解開維納斯魔咒──宰制身體的消費式醫療
消費性醫療建構了單一的健康與審美標準,如同緊箍咒般馴服人們的身體。
撰文︳連家萱
44 穿越生與死──安寧病房的「醫」「護」觀點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採訪、撰文│陳雨君
人文論辨
50 以靜制動,孕生和諧──漢字的力量
中國並非是穩定不變的大陸,而是藉由特殊的漢字系統整合內部差異,從和諧生出變革。
撰文│Grant McCall 翻譯│Serena Chao
心靈地圖
58 藝術之美.心靈之窗──「文化志工」李潤豐的故事
撰文∣劉雅菁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編撰|江漢聲 圖片提供|席萳.嘉斐弄
國際
國民所得高居世界前幾位的挪威人,至今仍穿褪色T恤、開陳年老爺車、住樸拙舊公寓、在圖書館手抄資料……,他們是真正的綠色生活者。
撰文、攝影|李濠仲
作品
74 穿越火與水的靈性旅程──李金遠與德日進的跨時空對話
生命內在的洪流,與萬事萬物的神祕奧義,均從李金遠的畫作中,汩汩湧現。
撰文|Benoit Vermander 翻譯|沈秀臻
影像與想像
80 非關哲學:《永生樹》
在無垠時空中,渺小的人們想奮力抓取一線依靠。那是上帝?是自然?或是終究不可得的幻影?
撰文∣黃以曦
原本迷惘、墜落、失去夢想的阿信,在翻滾中奮力翻轉命運,寫下屬於自己的傳記。
撰文|曾炫淳 劇照提供|一種態度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書評
92 邁向共和理想國之路
公平與正義的理想國是不是永遠的烏托邦?或是,我們可以在辯證中往前靠近一些?
撰文∣葉浩 攝影∣Sabrina Young
98 摩登風景下的時代美學
時尚不僅是流行潮流,更反映著時代精神、人們的生活態度與美學觀點。
撰文│張璇攝影∣莊媛晰
10月─台灣建築之醜
「台灣的建築為什麼那麼醜?」從北到南,鐵窗與鐵皮屋形成了台灣獨樹一格的地景,馬路旁霓虹閃爍的檳榔攤、公寓頂樓隨意搭建的違章建物、突然長出的巨大招牌,層層疊疊地在城市與鄉間蔓延生長。空間本是承載生活的所在,本專輯從台灣特有的景觀,來思索、探究我們的空間文化。當我們回歸真實的生命活動,深入理解這些建築的形成脈絡,我們便能以另一種角度觀看,而「美」與「醜」間的界線,恐怕也不再那麼絕對。
(封面攝影/余白)
目錄
論辨空間
01 「人生大學」的終生學分
在道德困境泅游的人們,必須置身且不斷回應真實的關係,才可能逐步培養倫理的敏感度。
撰文∣魏明德 翻譯∣陳雨君
讀未來
我們的稅制為何無法發揮平衡的功能,使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撰文∣簡錫堦
06 北北基聯測停辦後的省思
「北北基聯測」的停辦,突顯了決策者的搖擺不定,也暴露教育政策始終缺乏專業考量。
撰文∣羅德水
人籟事件簿
音樂不僅能穿透有形的建築,還能形塑空間的氣氛。
撰文∣Marcus Aurelius 翻譯∣瞿彥青
人籟部落格
12 讀友迴響
專輯
14 前言
城市樣貌所映照的,正是人們的生活。在空間的表相之下,我們也應閱讀隱藏於背後的故事。
撰文∣廖桂賢
我們拿什麼換取城市的整齊與美麗?有沒有可能,因此失去真實的生活而不自知?
撰文∣張維修
28 舊有空間,新生記憶?──省思台南老屋再生運動
「舊空間再利用」的風潮是為了滿足觀光客的凝視,還是要保留真正屬於市民的城市記憶?
撰文、攝影∣榮芳杰
32 家在鐵皮島──從城鄉共相看台灣建築文化
鐵皮搭建的速成之島,反映了這塊土地的風土條件,也反映了居民的靈活特質……
撰文∣洪鳳雅
36 寶藏巖的前世今生──從無名違章到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變身的過程,事實上正是一場「空間—權力」的戰役。
撰文、攝影∣張立本
42 為城市注入靈魂──談公共空間美學
為何台北總是缺少一點誘人的元素?過分重視硬體建設、缺乏想像與創意的公共空間,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撰文∣黃健敏
透過不同國度的人,以不同的文化鏡片凝視,台灣的建築將以何種面貌呈現?
整理∣編輯部
人文論辨
54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問題在哪裡?──一個局內人的觀點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重新成為高中生的必選科目,現代基礎教育真的需要 這種「經典」嗎?
撰文∣陳弱水
心靈地圖
60 捍衛自然的環保尖兵──「生態保育志工」許天麟的故事
撰文∣林冠儀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64 奉獻,在最需要的地方──台灣糖尿病權威林瑞祥教授
撰文|江漢聲 攝影|陳世賢
國際
68 司法也民主──日本的「裁判員制度」
日本在歷經足利事件後,一舉革新陳腐的司法體制、催生裁判員制度,讓人民參與審判。
撰文|吳景欽
影像與想像
對於因海平面上升而恐遭滅頂的小島來說,暖化不僅帶來生存危機,還有文化何去何從的難題。
撰文∣林浩立 劇照提供∣2011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80 情傷幻化成詩蛹:《黑蝶漫舞》
/ /——鯨向海
撰文|張全琛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
84 寫給九○年代台灣的情書──黃明川「神話三部曲」
在騷動不安中,人們試圖打破種種現實禁忌,一切顯得那麼魔幻張揚,卻又理所當然。
撰文∣鄭秉泓 劇照提供∣黃明川電影工作室
書評
90 網路與書籍──蘇格拉底的預言
所謂「閱讀危機」,看來不只在於人們不讀書,還在於不正確地讀書。
撰文∣吳雅凌 攝影∣莊媛晰
96 都是為了撐起一個家
我父艱辛,我母劬勞,他們餵養我,以工作釀造的汗水和淚水……
撰文|謝君怡 攝影|莊媛晰
11月 ─ 「網」住人生
透過網路,人們可以輕易地進行交易、交談、交流,卻也將個人隱私化為商業運作的密碼。藉由網路,知識可以超越時空限制,不再由專業壟斷,卻也可能變得零碎、拼貼化。在網路上,人人可以大放大鳴,主張心中的正義,但是稍一不慎,卻也會演變成霸凌事件。在不同的網路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創造多樣的身分,趨近自我圖像,但到頭來,也可能只是一種角色扮演。本專輯將從知識傳播、情感交流、社會資源、自我認同等面向,探討網路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自在出入這張網,既可恣意在其中探索,也可選擇安然離開;那麼,無論地域、人際、自我的界線如何流動,都將不再因此迷惘。
(封面繪圖/祈孟含)
目錄
論辨空間
01 中國的網路與「公民社會」
中國的網路環境儘管受到嚴密的管制,但公民團體仍突破限制,在其中激盪出各種論辯和參與。
撰文∣魏明德 翻譯∣張令憙
讀未來
人們盛讚賈伯斯的創意,稱他是時代先驅。但,賈伯斯帶給這個世界的,真有那麼美好嗎?
撰文∣王鐘銘
社會企業強調收益的正向循環,這種嶄新型態,可望為農民、農產及消費者創造出一條友善的通路。
撰文∣馮小非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網」住人生
10 前言
人們因網路改變了探索世界、汲取知識的方式,但有因此變得更睿智清明嗎?
口述、撰文∣傅瑞德整理∣張幸雯
18 烽火相連到天邊──網路崛起的社會行動力
以網路為媒介的社會運動,雖然看似風起雲湧,卻也存在不少發展困境。
撰文∣鄭國威
24 我上網,故我在?──線上遊戲.臉書.角色扮演
在臉書上,我們串連起廣漠的人際網絡,卻也不小心跌入「楚門的世界」,窺探著他人,也被他人窺探……
撰文∣冀劍制
28 Google大神降臨──「搜尋帝國」下的世界
人們臣服於「Google大神」的統治下,卻也難逃它所織就的搜尋網。
撰文∣孫治本
在這虛擬的國度裡,他們彼此交換訊息、討論各色事物,甚至攻占媒體版面,反過頭來影響真實世界……
撰文∣楊子頡
36 夢遊先生
他們不通信、不曾在街角相遇或爭吵,但可能為同一家餐廳按讚,擁有超過二十個共同好友,或許有一天他們相愛,但卻不知道這些曾共同經歷的日常冒險……
撰文∣神小風
44 對我來說,網路這條線……
網路這條線意味著什麼?是與朋友的緊密連結,是探索未知、滿足好奇的橋梁?還是切割真實與虛幻世界的那條線?
撰文∣編輯部
人文論辨
52 霧社事件──「部落觀點」、Gaya,以及「歷史的和解」
霧社事件的書寫和詮釋多方交錯,但在事件幾遭滅族的賽德克族,卻在七十年後才得以浮上枱面,為自己發聲。
撰文∣周婉窈
心靈地圖
編撰∣江漢聲
64 打開心窗,看見陽光──「社服志工」歐陽憶湘女士的故事
撰文∣劉雅菁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68 白布條下的憂慮──社區心理復健的發展與困境
撰文∣施珮君
國際
在蘇格蘭有個生態村,住著一群對性靈充滿想望的村民,他們正專注傾聽著自然之歌……
撰文∣詹嘉紋 攝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英倫耍韌行團隊
影像與想像
78 什麼是「真正的人」?
歷史的真相很難從一部電影就獲得澄清,但是人性的矛盾、糾葛,卻能隨著故事一一開展。
撰文∣黃柏鈞 照片提供∣果子電影
84 情節與文本的永恆辯證:《落日車神》
當人生拆解成一個個重複的情節,我們究竟是根據什麼,演繹出那決定的瞬間?
撰文∣黃以曦 劇照提供∣Catch play
書評
90 孤獨心靈的共同筆記
我們的文明總是製造了多於文明所需的物資,正如我們的生活總是塞滿了多於記憶所能承載的內容。
撰文∣林民昌攝影∣莊媛晰
96 萬事萬物皆有價
「交易」或「買賣」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就連「人命」、「幸福」、「信仰」,都可標價;而你是否曾換算過自己的人生代價?
撰文∣吳惠林 攝影|莊媛晰
12月─當代末世想像
每個時代、每種文化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末日想像和預言。本專輯從宗教觀點切入,探討西方基督宗教與東方道教的不同末世觀。同時也回到現實進一步審視:當暖化、海嘯、地震等種種警訊接連而至,加上經濟泡沫越吹越大,這些天災人禍已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而我們能不能拿出行動和決心,重建共生合作的生活形態,以化解當前的迫切危機?末世不是逃避現世的藉口,相反地,我們是透過末世想像來探問自我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並做出改變和決定。末世不在未來,而是每一個當下。因為,在做出決定和改變的瞬間,我們已朝向全新的未來了。
(封面繪圖/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對話如遊戲
把對話視為遊戲,並在其中發展靈活的規則,我們便可表達更多、聆聽更多,
且更自由地溝通。
撰文│魏明德 翻譯∣瞿彥青
讀未來
我們的未來早已被透支,而我們只能不斷在貧困中打轉。
撰文│陳方隅
06 超越衝突,唯有理解──漢藏對話的歷史與前景
從民間開始的對話,穿透了嚴密的政治界線,為漢藏兩族的相互理解引進一
道和煦之光。
撰文│李江琳
人籟事件簿
08 旅程結束,築夢開始──原住民大專青年參訪加拿大之後
─這一代人的使命 ─ 專訪原民會孫大川主委
─薪傳原住民文化 ─ 專訪原民會洪玲科長
人籟部落格
16 讀友迴響
專輯
18 前言
《默示錄》傳達的是一種時代信息,它召喚著活在每個世代的人,將自己自
由圓滿地投入屬於他們的時代。
撰文│魏明德 翻譯│張令憙 圖│笨篤
24 救劫、度人與創業──道教及民間宗教的末世觀
道家從宗教的「本質」深刻思索宇宙和社會的失序,認為這是萬能的「天」、「神」施與「人」的一種懲罰和拯救的關鍵時機。
撰文│李豐楙 整理│張幸雯
30 以後,終於來臨了
灰撲撲的每一日,是等待被填補的空隙,而我們穿戴嚴密的防護,在乾涸的
時間之河匍匐前進……
撰文│詹嘉紋
世界各地經濟皆陷入的泡沫化危機,2012的末世預言,是否已先行在金融市場上演?
撰文│吳惠林 圖│笨篤
40 電影與文學的末世想像──從《現代啟示錄》到《2O12》
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電影預演著末世圖像,希望在想像中獲得重生。
撰文│劉森堯
46 末日浩劫是定數或變數?──側談「尋找烏托邦」計畫
「尋找烏托邦」計畫指出了一種化解危機的可能:懷抱共生價值,建造
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社區,並於其中探索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撰文│阿沐
人文論辨
從法國的高中哲學教育,我們得以重新省思,教育是為了取得社會的入場券,還是一種完備自我的途徑?
撰文│沈清楷
作品
60 木與光之徑──貝荷南.傅諧作品賞析
在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帶領下,我們得以從世俗的框架出走,展開一趟內在之
旅……
撰文│杜耀德(Claude Tuduri) 圖│貝荷南.傅諧(Bernard Foucher)
翻譯|林崇慧
心靈地圖
撰文│江漢聲
70 永遠的知識領航員──「解說志工」何林肯的故事
撰文│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國際
74 被隱匿的氣候難民
專家預估在2050年,全球將有2.5億至10億人會成為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但我們卻只是坐視問題不斷擴大……
撰文│趙中麒
影像與想像
82 預約我倆的愛情:《複製情人》
以愛之名,她不惜與全世界為敵,不惜違反自然定律,以為這樣便能成就永
恆,但到底難逃孤獨的宿命……
撰文│鄭祿平 劇照提供│佳映娛樂
那些愛與恨,那些追求、那些遺憾,全都在日子的咀嚼中,滋養著未來。
撰文∣黃珮瑋 劇照提供∣甲上娛樂
書評
92 犯罪背後的景深:《罪行》
人人都可能變成犯罪者,無論是出自於激情、自私、忿恨或者懷疑,……仔細看看他們,就會從他們身上看到我們自己。
撰文│施志鴻 攝影│莊媛晰
96 記憶變頻──張愛玲的自傳書寫
她的記憶,隨著生命體驗與創作態度不斷變形、延伸,最後衍生出新的意義。
撰文│廖梅璇 攝影│莊媛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