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印記的不只是味道,它還深深刻下人與時空的交錯痕跡。就像台灣這塊土地,若追尋它的食物氣味,肯定有說不完的故事。只是,當被問到什麼是「台灣味」時,好像少有人可以說得篤定無疑。我們有聞名世界的「江浙」小籠包,有「川味」牛肉麵、有製作過程無比繁複的佛跳牆,有庶民小吃滷肉飯蚵仔煎,甚至還有被外國人票選為恐怖食物第一名的豬血糕⋯⋯各式各樣的食物在此混雜,匯流成獨特的「台灣味」。這般多元混合,反映的正是這塊島嶼的移民性格。本次專輯便回顧五種台灣食物的身世,看看不同的文化如何與這片土地相互交織影響:不管是渡海而來的佛跳牆,飽含流離滋味的牛肉麵,深受美國麵食文化影響的甜甜圈,充滿濃濃東南亞風味的月亮蝦餅,或是紅到歐洲去的國民飲料珍珠奶茶,在不同的傳承或創新過程中,它們都標記著前人的記憶、血淚,以及留給這片土地的養分。
(封面攝影/World Within人文攝影工作室)
107期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林佳禾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政府,說好的開放呢?——數位典藏留下的資料保存課
撰文林佳禾、廖彥豪
專輯
06 引言
在這裡,你可以點台菜、客家菜、江浙菜;在這裡,你可以吃飯、啃炸雞、嚼比薩。而循著這股多元味道,我們更可看見,人與時間在此交錯的痕跡。
撰文 郭忠豪
14 山珍海味,原是團圓味——佛跳牆裡的飲食文化
繁複的做工、相互包容的食材,匯集成濃郁的滋味,嘗一口佛跳牆,不僅是為了味蕾的滿足,更是人們對團聚的重視與嚮往。
撰文 張玉欣
所謂川味,原來是一種既融合又創新的台灣味;那是來台老兵的鄉愁,在地化後的神奇滋味……
撰文 蘇恒安
26從多福餅到甜甜圈——美援年代與台灣的麵食發展
曾幾何時,「沒吃飯怎麼會飽?」這句台式生活格言,已快成為文化考古的對象?而米麵共食,在這幾乎不產小麥的寶島,又是怎麼變得天經地義?
撰文劉志偉
34月亮蝦餅從哪來?——淺談台灣的東南亞風味
台灣最火紅的泰式料理,名喚「月亮蝦餅」,但它竟然是MIT。這會不會太瞎?倒也未必,從蝦餅身上,我們或可一窺台灣東南亞風味餐飲的身世之謎……
撰文、攝影林佳禾
38混出吸「飲」力——談台灣珍珠奶茶的崛起
珍珠奶茶主要由粉圓與紅茶構成。粉圓冰本在市場隨處可見,手搖泡沫紅茶也早在50年代興起,為什麼兩者結合後,會引領小吃風潮,甚至風靡全球?
撰文 楊豐銘 採訪、整理 張幸雯
青年發聲
採訪、撰文 蕭如君、汪正翔
心靈地圖
50孤島的尋常日——花蓮大陳一村
撰文、攝影李權哲
56妖魅禁行人間路——從《陰陽師》解讀日本的異界觀
撰文 銀色快手
60與其說因果,不如說算計——非洲祖魯口傳故事的啟示
撰文楊雨樵
國際
撰文 施盈竹
影像與想像
74 非關成功——《世界第一麥方》
撰文 黃以曦 劇照提供 原子映象
80無情時間流過有情人——《愛在午夜希臘時》
撰文 林怡秀 劇照提供 采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