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夢境‧狂想曲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某個夜晚,有位詩人和他的兄弟在花園裡舉行宴會。眾人一邊賞花一邊喝酒聊天,氣氛十分輕鬆愜意。或許是夜色和酒意讓詩人覺得有點迷茫吧,他一提筆,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島嶼上的知識之聲
從幾組破書架和一台舊打字機,到自己的電視節目研究計畫與數位圖書館,密克羅尼西亞學會(MicSem)以知識和行動來陪伴島嶼上的人們走向未來。他們謙稱自己「每樣事情都做一點」,但其成就卻遠過於此。
向著大洋前進
「船做了,就是要拿來划的!」達悟族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將十四人座前所未有的達悟大船划到台灣來。現在,他們正在前往太平洋的航道上,望向下一段旅程……
有名為萬物之母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到底希到什麼程度?一直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物種原始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出版後,科學界想解答的問題。
台灣的法國戀曲
剛拿到法文小說的時候,作者提到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故事發生在台灣。相信大家和我一樣,讀到第三回時,會找到兩位熟悉的人物──里松與羅嵐。里松冷靜,羅嵐如火,兩位都是法國督察,也都是工作狂。
他們兩人更早出現在杜睿的第一本創作集《聖徒節與謀殺案》:兩人在遙遠的科西嘉辦案,本來水火不容,因為偵查案意外成為一對情侶。現在這對情侶從科西嘉來到近距離的台北度假,卻意外需要出勤。不過,兩人墜入文化差異的深淵中,戀情因案情而遭受考驗……
這道深淵可能是不同的藝術觀、歷史鴻溝、家族祕辛所構築,也可能是人們與過去的連結方式。在杜睿的筆下,台灣交織著傳統文化與摩登面向,辦案氣氛就在古老中國的象徵符號與現代化台灣中穿梭進行。
適應良好的里松和適應不良的羅嵐在台灣漸行漸遠,但作者不忘送給我們一個浪漫的情節:兩位戀人最後再次相擁重新認識對方。我們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中,杜睿的小說能幫助台灣重新發現自己。
攝影/沈秀臻
本文亦見於2010年3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想知道這本小說的完整內容嗎?請購買本期雜誌!
書評:以小說為距離,思考真實
所以,讀這本書,不如直接回歸到讀「小說」這種虛構創作的文體本身吧。也就是說,讀它的主題、布局和結構……。將它視為有機的整體,試著解析它互相串勾的內在肌理(並且,接受那些不可解的神祕片段從自己的解讀中漏失而去)。
只是,就算從這個角度看,這部小說還是不容易讀。原因在於,我們對書中描繪的二次大戰前後(三、四○年代)法國的政經情勢、巴黎的社會氛圍,不免陌生與隔閡。尤其,這個歷史底蘊在勒.克萊喬筆下,是以隱筆淡淡帶過,像透明的、迷濛的、不為人所知的壞空氣。
歷史關鍵庶民生活
不過,從他輕描淡寫的這個線索,正可以讓我們窺見作者的用心:
在國家大歷史的觀點下,二次大戰前的法國,總是被形容為文化昌盛、軍事強大,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盛國家。但作者刻意撇開這個視角,只以簡單而銳利的幾筆,勾勒當時法國人自詡傲人的心態――他借布杭家的沙龍作為歷史現場,讓讀者從其中幾段往來對話,看見時人對英國人的輕鄙,對俄國布爾什維克的恨意,並揶揄德國人、義大利莫索里尼不敢再冒戰敗之險攻打法國,甚至對殖民地不懷感情(「為什麼不回模里西斯呢?」「死都不幹,都嘗過住在巴黎的滋味了。」〔頁67〕)……,以及,為後來帶來更大災難的:對猶太人的仇視、對希特勒的頌揚等等。這些負面的徵兆像將要出鞘的利刃,惶惶然帶著威脅。
作者這樣的取材角度,一來表現了他以一個法國人的身分對歷史的深切反省,另一方面也傳達了他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講稿上所陳述的歷史觀:只有從一般人怎麼過日子,才能見到真正的歷史。所謂歷史的關鍵時刻,是要從這些小處去考察。
其實,整部小說寫的無非是這樣的庶民生活:寫承平時期的生活,或是寫在影響集體命運的戰爭中,人作為一個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個體,是怎麼生活、怎麼愛、怎麼夢想,與追求。
反覆間奏揭示題旨
書中以拉威爾的《波麗露》作為音樂主調,一點都不是偶然,它和整部小說的安排若合符節:以結構來看,這個惶惶然的歷史底蘊,便恍如《波麗露》中營造的那個潛伏在樂曲第一主題、第二主題之間的反覆間奏(Ritournelle)。它頑強、執拗地隱藏在樂曲底層,像遠處令人不安的烏黑雲層,緩緩推進,伺機而動,終而引導出最後大爆發的力量──戰爭,以及在戰爭之後隨之而來的靜默。
這靜默,或是抹除歷史記憶的自私靜默,或是受到大震動之後凝神靜思,每個人面對此事件,都必須為未來做出抉擇。
就這一點對照於勒.克萊喬描繪的戰前人心景象來看,更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將《波麗露》這個在二次大戰歐戰爆發前幾年首演,並首度在歐洲音樂引進非洲達姆達姆鼓(Tam-tam)為樂器,還引發喜愛者和厭惡者激烈對立的樂曲,稱為一則先知的預言。
有趣的是,以主題表現的方式來看,勒.克萊喬彷彿也採用了《波麗露》的手法,在反覆間奏之上,有突出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來表現「飢餓」這個題旨:我們或許可以把對夢想的追求、對友誼愛情的嚮往、對自由和平的渴望……,看作是第一主題的飢餓;把對財富的飢渴、對永遠填不飽的人性貪婪、對虛幻夢想的執持……,看作是第二主題的飢餓。
----------------------------------------
《飢 餓間奏曲》(Ritournelle de la faim)
勒.克萊喬(J. M. G. Le Clézio)著‧尉遲秀譯
皇 冠出版
2009年10月
----------------------------------------
Help us!
Help us keep the content of eRenlai free: take five minutes to make a donation
Tag Cloud
Browse by Date
We have 8448 guests and no member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