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量教育成果,方法明顯謬誤
我不是很喜歡大學生素質「一代不如一代」這種過於簡化的說法,首先,在不同的政策目標下,拿大眾化政策的教育成果,去跟菁英時期的教育成果相提並論,本來就很怪。舉一個容易瞭解的例子,在體育政策上,一個國家究竟是要以贏得奧運等國際比賽為目標,集中資源挹注於少數比賽菁英、追求獎牌數目;還是要走全民體育路線,將體育資源廣置於全民,強健國民體魄,是可以討論的。但如果拿全民體育政策下一般民眾的體育表現,去跟精選重訓過後的明星選手的成績相比,甚至以此暗示大眾體育政策成效不彰,其謬誤明顯可見。
其次,就算不管菁英或大眾路線的根本差異問題。沿用舊世代的評量標準,去評斷現代學子,常常會出現似是而非的論點。舉一個最常被人拿來批評的話題,有關大學生中文程度降低一事。的確,大眾化時期大學生駕馭中文的整體水準,比起菁英時期為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學生被要求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除了紙筆的手寫表達,他們必須熟稔各種電腦文書與影音軟體的操作,甚至肢體的運用開展。這些,都不是過去世代所能想像的。
判斷學習能力,指標應更多元
假如我們承認,文字只是眾多表情達意方法的一種,在這個時代,倘若還將表情達意的學習能力指標,侷限於紙筆文字的運用,甚至,侷限於中文文字的書寫,未免失之過窄。
舉例而言,假如一個老師規定學生必須繳交一份手寫的中文心得報告。等到期限屆至,在眾人繳來的作業中,的確會有龍飛鳳舞、字跡潦草,甚至文句不通的情形。但是,如果開放讓學生自己決定作業的格式,或許,就會有不同的驚喜。
喜歡「秀」自己的現代學生,懂得截長補短。搭配著簡單的文句,他們會去結合自己擅長的各類表現媒介,來傳達心中的意念。舉凡PPT、網頁設計、動畫繪製、錄音剪輯,甚至,紀錄片拍攝,都是常見的作業表現形態。
他們不喜歡制式,經常以詞曲創作、自彈自唱、自編自導自演等形態,展現獨特的創意與能耐。這些,在在都讓人耳目一新。畢竟,新世代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他們所使用的溝通工具,都跟過去明顯不同。假如你現在隨手連上youtube網站搜尋,不難發現,目前台灣各大學裡的活動,無論是教學、經驗分享、成果驗收、社團活動宣傳,甚至各類幹部競選等,不少都轉以網路為媒介,透過數位影音的形態,向世界發聲。
攝影/林鼎盛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容請見2010年6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現在的大學生和以前相比,究竟有何不同?關於這個問題的深入分析,請購買本期雜誌!
海外讀者如欲選購,請在此查詢(紙本版、PDF版、訂閱全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