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節奏
影片一開始在悠揚的樂曲中呈現的是塞納河畔的小路、載滿遊客的塞納河遊船(Bateaux Mouches)、聖心堂前的無人小徑、行人拎著購物塑膠袋的轉角、蒙馬特的上坡路、歌劇院、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凱旋門前香榭大道的夕色、夜色中的巴黎鐵塔……從日出到日落,遊客與巴黎居民的步調彷彿融合在一起。導演藉著鏡頭帶領我們一起散步在詩意的巴黎,生活的節拍宛如品嘗細雨打在人們身上的感受。而這樣的巴黎,也是文人薈萃的巴黎,男主角吉爾(Gil)在夜色中跌入另一個時空。
在異地尋找自我
午夜是通往另一個時代的通道,吉爾隨著午夜的復古車,跌入不同時空與不同的社會環境,來到1920年代的巴黎──他見到一幕幕藝術家與文學家的生活圖景。他發現一個歡樂的世界,他見到費茲羅傑、海明威、馬諦斯、畢卡索與達利等名作家與畫家。吉爾本是美國好萊塢的知名編劇,隨著未婚妻伊瑞茲(Inez)到巴黎旅遊,他喜愛雨中的巴黎、人文氣息,並想要完成自己寫的第一部小說,但無法得到身邊人的支持。而在午夜的1920年代,他自在地與人談天,談論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而且他的小說還得到大家的喜愛。他受到巴黎美感的觸發,從喜愛到入迷,逐漸成為這個奇幻世界的一份子,而且傾慕喜愛他小說的亞德安娜(Adriana)。他越投入這個世界,他就與未婚妻伊瑞茲越離越遠,他越覺得迷惑。最後他終於在異國找到心的歸屬與新的情緣。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什麼是出發。吉爾面對自己的情感與心靈迷宮,巧遇同樣喜愛漫步雨中的女孩。
午夜的魔力
在鏡頭中,巴黎的美像似虛構的一樣,而吉爾卻在虛構的巴黎生活與人深刻且真切的交流。吉爾在舊日時光中旅行,吉爾的摸索以及他與文學家、藝術家的交談讓我想起一首笨篤的小詩〈聲音之燈〉:
聲音之燈小小,
但使我們過渡,
天地之間的森林。
空林的黑深深,
但使我們望見
言的珍珠。
回到創作的原點
午夜捲曲的雲海、雨的氣息、莫內花園的綠意、城市屋頂的線條與顏色、人潮熙攘的作家咖啡店;巴黎對吉爾來說,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創作地。無數創作者都在巴黎找到創作的原點,更有創造的活力,在虛構與真實之間找到自己的